村庄公共物品供求关系中的社会资本效应——山东萧村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da_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村地区的所需基本公共物品面临着供给不足的困境,尤其是村庄内的俱乐部物品,来自政府的制度性资源很少的投入到这些受益范围较小的公共物品建设上,但村民不会满足于公共物品供给水平持续低下的状况,而单个村民是无法靠自身的力量完成村庄公共物品实现的,必须通过调动社区内外的关系,达成合作或者获取资源支持、进行交换。这些关系形成的社会网络,或是行动者之间能够达成互信促成合作的条件,或是对某些不合作行为的惩罚和制约。可见,在村民合作供给他们的公共物品的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力量不可忽略。尤其是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社会关系网络是个体或集体在行动中达成目标的重要因素。在社会资本存量不高的情景下,行动者之间难以形成互信,缺少对共同的规范的遵从,则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几率高,合作行动便缺乏得以持续的基础。社会资本构成了行动者之间合作互利的结构性或者关系性的机制,在行动者的合作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着眼于一个村庄实现村民合作供给公共物品的过程,通过分析村庄社会资本存量变化对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的影响,试图描述与解释社会资本在区域公益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内在机制;并通过考察村庄社区社会资本的重构和积累过程,反观社会资本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具体的,本文在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理论框架。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和目的,进行理论回顾和综述。 第二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命题、阐明研究方法。在研究背景和理论准备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基本研究假设:社区内的社会资本存量直接影响到公共物品实现的程度和方式,存量较高的社区对于公共物品供给状况有更多的关注,更有可能在供给上达成一致。接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程序,包括:研究方法的选择、调查的程序和资料收集的方法等,本部分的最后总结了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三部分,数据与分析。通过所收集的资料围绕本文的研究命题进行论证。论证中结合了案例分析和统计分析,案例侧重对事件过程的分析,而统计数据则、将侧重展现本文中重要概念的量化形式。 第四部分,本文的结论。总结了本文研究的发现,提出社会资本建设是当今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提高的基础条件,中国社会的转型离不开社会资本的重构和建设。同时提出了研究中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的缺憾。
其他文献
本次研究突破已有的定性研究方法,以长沙市岳麓区为研究对象作了一个定量的实证研究。本次实证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低保户、普通居民和最低生活保障管理者三
该文以武汉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中的党报《长江日报》以及都市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社会学与传播学相结合的视角,通过文献资料收集、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
社会指标是一种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社会研究手段。社会指标在理论上有其内在的价值追求,即它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如关注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等;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而社
本文综合采用个案研究和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研究主题中已有文献的总结和分析,结合选取个案的实际情况,一方面从专业社会工作的视角对我国城市社区助老服务体系进行了专业化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进步和深刻的变迁,经济迅猛增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结构以及人们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些无一不昭示着中国进入了迅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