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荧光成像和光声成像属于无创检测模式。其中,光声成像是一种光学与声学相结合的混合成像模式,可部分克服光学成像强组织散射和低穿透深度的缺点,进而提高成像分辨率与成像对比度。肝脏是人体代谢中最重要的排毒器官之一,因频繁接触有毒物质而容易遭受损伤,进而导致某些生物标志物的异常表达。利用可激活式探针在肝区原位检测与成像肝病相关生物标志物,有助于肝病的精准早期诊断。若能将诊断与治疗同步地结合起来,构建诊疗一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荧光成像和光声成像属于无创检测模式。其中,光声成像是一种光学与声学相结合的混合成像模式,可部分克服光学成像强组织散射和低穿透深度的缺点,进而提高成像分辨率与成像对比度。肝脏是人体代谢中最重要的排毒器官之一,因频繁接触有毒物质而容易遭受损伤,进而导致某些生物标志物的异常表达。利用可激活式探针在肝区原位检测与成像肝病相关生物标志物,有助于肝病的精准早期诊断。若能将诊断与治疗同步地结合起来,构建诊疗一体化平台,有望实现精准的全程诊疗并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然而,目前相关研究中,大多数已开发的探针难以实现诊疗一体化,也少有探针能实现高质量的荧光、光声双模检测与成像。本研究工作成功制备三种可激活式氧杂蒽类探针,并探讨其在炎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1)H2S响应型氧杂蒽类分子探针NR-NO2的设计与制备。二甲双胍是目前糖尿病治疗中最常用的口服药物,其长期或过量服用易造成肝损伤且与肝脏H2S的过表达密切相关。因此,监测肝脏H2S的表达水平,是评价二甲双胍肝毒性的有效方法。为此,构建H2S响应型氧杂蒽类分子探针NR-NO2,其分子结构中以苯并噻唑-氧杂蒽基本架构为近红外生色团,再于氧杂蒽上修饰二硝基苯醚作为H2S响应基元和荧光淬灭基团。在H2S的作用下,探针NR-NO2将转变为激活式探针NR-OH,即强吸电性的二硝基苯醚被替换为强供电性的羟基,由此在700-760 nm处发射强荧光,同时产生显著的光声信号。该探针NR-NO2可用于特异性检测二甲双胍诱导的肝区H2S过表达,从而实现针对二甲双胍诱导肝损伤的成像与诊断,并以无创伤的方式评估肝损伤的严重程度。(2)NO响应型氧杂蒽类纳米探针Nanoprobe的设计与制备。中草药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且历史悠久。何首乌作为一种常见中草药,其不当使用容易造成肝损伤,与肝区活性氮(如NO)的过量产生密切相关。因此,监测肝脏NO的表达水平,是评价何首乌肝毒性的有效方法。为此,首先构建NO响应型氧杂蒽类分子探针IX-2NH2,其分子结构中以吲哚-氧杂蒽基本架构为近红外生色团,再于氧杂蒽上修饰邻芳二氨作为NO响应基元。在特异性响应NO后,分子探针IX-2NH2将转变为激活形式IX-TAZ,即强供电性的二芳氨基被替换为吸电性的三唑,由此淬灭荧光信号(690-760 nm处)与光声信号。分子探针IX-2NH2和作为光声信号内参的基于二酮吡咯并吡咯的共轭聚合物DPP-TT由胆酸修饰的磷脂DSPE-PEG2000-Ch A包裹成纳米探针Nanoprobe,可实现对NO特异性响应的比率型光声成像。胆酸修饰的磷脂DSPE-PEG2000-Ch A在赋予纳米探针Nanoprobe肝靶向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纳米探针Nanoprobe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实时监测肝区NO的表达水平,可实现无创成像与诊断何首乌诱导的肝损伤。(3)H2O2响应型氧杂蒽类纳米前药BH-EGCG&NAC@MM的设计与制备。自身免疫性肝炎是发病机制与病理进程最为复杂的肝病类型之一。炎性肝脏部位过度产生的活性氧(如H2O2)可作为诊断性成像中特异性检测的生物标志物,同时提供抗炎药物原位按需释放的驱动力。为此,首先构建了H2O2响应型氧杂蒽类小分子前药BH-EGCG,在其分子结构中将氧杂蒽类生色团上修饰的硼酸基团与天然多酚EGCG的邻位二羟基络合,由此形成的硼酸酯键作为H2O2的特异性响应位点。BH-EGCG是两亲性分子结构,在水性介质中自发聚集成纳米颗粒。将纳米前药BH-EGCG和活性氧清除剂NAC通过巨噬细胞膜包裹得到纳米体系BH-EGCG&NAC@MM,并在刀豆蛋白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卡拉胶诱导的炎性后爪肿胀小鼠模型中考察其应用。在巨噬细胞膜炎症趋化性的介导下,纳米体系BH-EGCG&NAC@MM进入小鼠体内后,能主动富集到炎症部位,并特异性响应该部位过量产生的H2O2。小分子前药BH-EGCG被H2O2激活后,形成活化后的生色团BH-OH,由此产生的明显增强的荧光信号(700-750 nm处)与光声信号可应用于炎症的诊断和接受治疗干预后的疗效跟踪。同时,释放的EGCG和NAC显著抑制了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及NLRP3炎性小体的形成,从而发挥出明显的抗炎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集成本低廉、轻薄柔性、高效率、超高对比度等优点于一身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在全彩显示和照明光源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在OLEDs的发展过程中,新型发光材料的研发和器件制备工艺的开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性质的材料能够在聚集状态下高效发光,有望从根本上解决
过渡金属氮化物作为具有高硬度的材料家族被广泛用作耐磨防护涂层,但其本质脆性限制了它们在极端载荷条件的承载性能和应用场景的推广,而理解其塑性变形机制是改善其脆性的前提。本文基于电弧离子镀技术的制备手段,分别选择代表本征高脆性和低脆性的Cr-Al-N和Ti-Mo-N基三元体系,系统地研究了沉积工艺、成分与结构和力学行为的内在关系,重点分析了两种代表体系的跨尺度力学行为,并揭示了决定涂层宏观力学性能的微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逐渐加剧,老年人居住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老年人的听力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他们比年轻人更难听懂噪声和混响环境中的说话声,从而导致老年人言语交流沟通障碍,从而引发孤独、自卑、失去自信等多种心理问题,良好的建筑声环境对老年人言语交流尤为重要。但目前对于老年人居住建筑室内声环境设计,建筑师缺乏相关规范、标准指导和参考。因此,本文针对老年人居住建筑进行室内汉语言语清晰度研究,探讨混响时
有机半导体器件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其效率仍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器件的微观工作机理。在有机半导体器件中,有机/有机界面和无机/有机界面的有效电荷转移对于器件效率至关重要。因此,研究这些界面电荷转移的物理机制对于改善器件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Su-Schrieffer-Heeger(SSH)模型和非绝热动力学方法的发展,有机半导体中的孤子、极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SCs)由于成本低、质量轻、可大面积卷对卷加工等优势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人们通过优化器件结构、合成新型的给/受体材料、调控活性层的形貌、优化界面层等使单节PSCs的能量转换效率(PCE)超过了18%。但是,相比于商业的无机硅太阳能电池,仍存在效率较低等问题,制约着PSCs的商业化应用。众所周知,新型给/受体材料的合成需要漫长的实验周期,新型器件结构的研发往往需要复杂的
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微晶玻璃具有光学性能丰富、机械性能良好、制造简单、易于加工等优点,是当今光学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到目前为止,人们已成功制备多种过渡金属离子掺杂透明微晶玻璃体系,根据微晶玻璃的光学性能,有望将其应用于各种领域,如可调谐激光器,可饱和吸收体,光学温度计及固体照明等。目前对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微晶玻璃的研究主要专注于材料的光学性能,对掺杂机理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且这类材料的实用化仍未取得很大的
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为高分子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利用可再生资源作为绿色单体来制备功能聚合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伴随着很大的挑战。在众多绿色单体中,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因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和无毒等优点而受到关注。三键单体具有不饱和的结构,因而表现出丰富的化学性质,其参与制备的聚合物结构中通常含有不饱和键或芳香环,具有特殊的光电性能,在光电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着眼于绿色化学的
发展近红外材料在光伏器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太阳电池领域,近红外光伏材料的引入可以扩展活性层对于太阳光谱的利用范围,有效提升器件的短路电流密度及最终的能量转化效率。在光电传感领域,近红外光电探测器延伸了人类对环境的感知边界,其身影活跃在夜视成像、通讯遥感、生物医疗、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人类对于近红外光的探索催生了红外有机光伏材料的开发,而光伏材料的发展又一次次推动了光伏器件的革新。本论文围绕基
磷作为骨骼组成的主要元素之一,大部分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存在于骨组织中,是骨再生修复与功能重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矿物元素。纳米黑磷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纳米材料,与骨组织的无机成分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在生理环境下,纳米黑磷降解所产生的磷酸盐能够参与调控骨组织微环境并介导钙磷晶体的矿化沉积。然而,纳米黑磷能否有效发挥其生物功能性并应用于骨再生修复,极大程度依赖于植入载体的选择与设计。本研究将纳米黑磷与可降解生
近年来,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Fifth Generation,5G)在全球范围内的逐渐普及不断刺激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无线移动设备和服务需求引发了移动数据量的空前增长。这对未来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需要满足高数据速率并适应无线设备的移动性等特点,实现高频谱效率,另一方面要考虑目前所面临的一些潜在的挑战,例如频谱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因此,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要全面兼顾频谱效率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