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的主体研究是当前翻译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传统的译学研究以原作和作者为中心,注重将原作和译作进行比较分析,评判译者是否将作者在原作中表达的意义在译作中完整地表达出来,试图在忠实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统一的翻译标准。作为译作创造者的译者和译作接受者的读者,在传统译学研究中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人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译者,认识到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发挥的主观能动作用,译者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译者的主体地位也逐渐被更多的人承认,译者的功绩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相比之下,人们对于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实际上,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向读者传播和交流不同的文化和文学审美体验,翻译文学作品的价值也需要通过读者的接受来实现。也就是说,读者的接受是文学翻译过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对于翻译过程中这样一个重要因素的研究不仅是应该的,而且也是必须的。本文从翻译研究范式的演变出发,借鉴比较文学中接受研究的方法,引入接受美学的研究视角,把翻译研究与接受美学的理论结合起来,通过研究读者的接受在文学翻译准备时期、文学翻译过程中间和译作问世后的不同阶段所发挥的积极能动作用,确立读者的接受主体地位。在论述中,本文从接受的角度划分了读者的层次,提出了“读者场”的概念,对于读者主体地位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阐释,目的是要使文学翻译中读者的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从而使文学翻译的过程成为一个更加全面、完整和开放的有机系统。在明确了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接受主体地位之后,本文还详细阐述了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文学翻译的启示意义。首先,对于译者而言,读者的接受主体地位意味着译者应当积极预见、研究读者的期待视野,在翻译中努力做到译作与读者的视野融合,尽可能达到最佳的译介效果。同时译者还要做到满足读者与打破读者的统一,通过拓宽、更新读者的期待视野来不断提高、增强读者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其次,对于读者来说,自身的接受主体地位意味着自己不再是作品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和创造作品的文学价值,通过阅读和接受来对作品进行有效的评判。读者的接受主体地位同时也要求读者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善于接受新的生活体验,增强艺术品位和审美修养,动态适应艺术的接受需要,最终促进文学翻译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我们在构建翻译文学史的同时,应当把读者的反应,接受和评价考虑进去。读者的接受作为文学翻译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要在翻译文学史的研究中得到体现。翻译文学作品在读者中共时和历时接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翻译文学史上应当给予必要的描述,从中总结出读者的文学审美价值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的继承与演进,从而拓宽翻译文学史研究的范围,增强其历史感和动态感。文学翻译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了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读者作为接受主体所发挥的作用,以期对于译学中翻译主体的研究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