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水热和溶剂热方法,以Fe(Ⅱ/Ⅲ)和Cu(I/Ⅱ)为中心金属,以有机羧酸类、CN-和含N杂环类有机物为配体,合成了10种配合物。它们的分子式如下:[i] Fe(Ⅱ/Ⅲ)配合物(1)~(5)[ii] Cu(I/Ⅱ)配合物(6)~(10)(1){[FeⅡFe2Ⅲ(phen)4(μ-CN)2(CN)6]·4H2O}(6)[Cu3ICuⅡ(CN)5(H2O)5]n(2){[FeⅢ(CN)6]2·[FeⅢ(phen)3]2·phen·8H2O}(7){[Cu2Ⅱ(Hbtc)2(H2O)6]·H2O·ppz}n(3){[FeⅡ(Hpdc)2(H2O)2]·2H2O}(8){Na2[Cu2Ⅱ(btec)1.5(H2O)5]·H2O}n(4)[FeⅡ(CN)Ⅱ6]·[Fe(bipy)3]2·C2H5OH·6H2O}(9){CuⅡ(cyan)2(H2O)2}(5){[FeⅢ(CN)6]·[FeⅢ(bipy)3]·3H2O}(10)[CuⅡ(pdc)2]·2CH3CH2OH(bipy=2,2’-联吡啶,phen=1,10-邻菲啰啉,H2pdc=2,5-吡啶二羧酸,cyan=氰尿酸,H3btc=均三苯甲酸,H4btec=均四苯甲酸,ppz=哌嗪)结构分析表明:5个铁配合物中,配合物(1)是Fe(Ⅱ)和Fe (Ⅲ)混合价态配合物,配合物(2)和(5)是Fe(Ⅱ)配合物,配合物(3)和(4)是Fe(Ⅲ)配合物;而5个铜配合物中,配聚物(6)是Cu(Ⅰ)和Cu (Ⅱ)混合价态配聚物,配聚物(7)和(8)是Cu (Ⅱ)离子配聚物,配合物(9)和(10)是单核Cu (Ⅱ)分子型配合物。对配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紫外吸收光谱,表面光电压光谱以及场诱导表面光电压光谱测试,并作了相应的对比分析及指认。重点是利用SPS对比研究了10个配合物在光诱导下的表面电子行为,并与其相对应的紫外吸收光谱进行了对比和关联,发现:[1]在紫外和可见光的照射下,在300~800nm范围内,配合物均呈现出明显的光伏响应,表明它们在光诱导下产生了光-电转换信号,具有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2]配合物的SPS中的响应带与其UV-Vis谱中的吸收带,基本一致。[3]中心金属Fe离子的价态影响SPS中响应带的数目。例如,配合物(1)-(5)中,中心金属Fe离子的价态不同,使得配合物的SPS中响应带的数目不同,混合价态的配合物会使SPS中出现多处劈裂。[4]不对称单元中心金属离子的数目对其SPS也有影响。例如,配合物(6)-(10)中,不对称单元中的中心金属Cu离子数目不同,使得配合物的SPS中响应带的数目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