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噪声引起的耳鸣伴听力问题已成为职业病[1]的一种,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噪声性耳鸣的治疗问题。由于掩蔽治疗对出现在高频的听力损失有一定的疗效,而噪声暴露引起的听力问题多出现在高频区域[2],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掩蔽治疗对噪声性耳鸣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噪声性耳鸣患者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医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及住院部因接触噪声致耳鸣的患者,共48名,采用乱数表法,任意抽取,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名。实验组予以常规药物(银杏叶提取物片、甲钴胺胶囊)及噪声掩蔽诊治,对照组给予与实验组完全相同的药物诊治,但不做掩蔽治疗。所有药物均规律连续服用1个周期(即10天),并分别在干预治疗前、干预治疗后,使用耳鸣残疾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两组受试者的耳鸣严重程度、焦虑程度,诊治前后行得分的量化评估,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结果]48例噪声性耳鸣患者,其中实验组年龄18-72岁,平均(44.33±13.82)岁;对照组年龄20-72岁,平均(46.08 ± 14.35)岁。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患病时间、听力损失程度等进行独立性检验X2比较分析,两组在年龄、患耳数量、患病时间、听力有无损失等方面的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知,两组受试者在耳鸣响度相比P=0.795(P>0.05),在耳鸣最适阈相比P=0.099(P>0.05),在耳鸣不适阈相比P=0.346(P>0.05),在耳鸣掩蔽声相比P=0.93(P>0.05),在平均听阈相比P=0.387(P>0.05),表明两组在耳鸣特征上无统计学意义。采用t检验,分别对两组实验者治疗前的THI量表、SAS量表评分进行比较分析,P>0.05,显示THI、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耳鸣病程的延长,SAS评分数值增大,在病程>1年的患者中,SAS评分≥50,说明慢性噪声性耳鸣患者出现了焦虑障碍。治疗后,急性噪声性耳鸣实验组的THI评分、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噪声性耳鸣实验组THI评分(34.33±4.131)分,对照组(48.33±6.470)分,实验组较对照组低,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AS评分也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噪声性耳鸣实验组THI评分低于对照组,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S评分也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不同的耳鸣阶段,急性期、亚急性期经治疗后患者耳鸣症状有所好转,证明掩蔽治疗有效;而慢性期,T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短暂的掩蔽治疗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对长期接触噪声的耳鸣患者效果差异不明显。[结论]本研宄采用在常规药物的治疗方式上加用掩蔽治疗,通过THI和SAS量表对受试者的耳鸣程度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掩蔽治疗能够改善噪声性耳鸣患者的耳鸣症状,疗效肯定;慢性噪声性耳鸣患者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