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魏晋以来古代毛笔形制的流变、制笔的材料、风格流派、笔工作了详细的研究;同时对于毛笔与书法风格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结合书法史,考述了历史上典型的毛笔形制以及种类,指出缠纸有心笔为魏晋时期的主要形制,分析了鸡距笔的重要特征。文章指出宋代以后毛笔的制作发生了重大改变,无心散卓成为主要的形制,这是一种技术的进步,它的兴盛为宋代的写意书风提供了客观的工具因素。文章还对于枣心笔、羊毫笔、狸毛笔、鼠须笔等重要的种类作了详细的考述。在梁同书《笔之料》的基础上,对于制笔的材料作了描述与整理;并指出“仲秋取毫”说法的不妥,补充论述了“南兔毫短而软”的观点。参考现代的制笔技术,重点以散卓法为例,文章结合文献对毛笔制作工序如择毫、熟毫、衬胎、剔毫等关键步骤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对毛笔的四德“尖、齐、圆、健”作了深入的分析。本文主要讨论宣笔、湖笔等重要派别,并对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作了探讨。文章对韩愈《毛颖传》之中山一地作了考辨,指出中山当为唐代宣城的溧水;并指出地理、物产、工巧等因素为宣笔兴盛的主要原因。湖笔的兴盛与宣笔的衰落以及湖州的地理、人文等有重要的联系。元、明、清三代湖笔既有传承也有发展,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补充论述三代湖笔的异同。湘笔也是历史上重要的流派,影响较大。制作主体——笔工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部分。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增补唐代以前笔工13人、宋代42人、元代9人、明代22人、清代40人。毛笔与书法风格的关系研究是本文的落脚点。毛笔的形制对书法风格有重要的影响。在有心短锋笔盛行的时代,“颜筋“变为“柳骨”,与柳公权对工具的改变有密切的关联。对于毛笔的形制,苏轼守旧,黄庭坚喜新;这种差异无疑对于他们个性书风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不同材料的毛笔就会产生不同的书写效果。陈献章、今释等利用茅笔创造出拙大的书风,影响至今。特殊类型毛笔往往为个性书家所喜爱。秃笔常常用来表现拙朴圆浑的书风。书家通过烧毫或束毫的手段来表现玉箸篆的瘦硬风格应当是符合情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