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属于鲆科(Bothidae),菱鲆属(Scophthalmus),是欧洲重要的海水养殖良种之一,目前在我国北方沿海的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然而作为我国的一个新养殖品种,迄今大菱鲆的人工繁育技术和成熟的人工饵料配方的研制仍是难点所在,这就使得关于大菱鲆发育过程中营养需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使大菱鲆产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本文开展了大菱鲆不同发育阶段消化生理学的基础研究,旨在为了解大菱鲆不同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及其高效配合饵料的研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本文首先利用组织学方法对大菱鲆仔稚幼鱼期消化系统发育的显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在内源性营养期,消化系统的发育主要表现在消化道的延长和卵黄囊的消耗上,开口仔鱼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已具备摄入外源性营养的能力。从开口到15日龄左右,消化系统发育的显著特征为消化道上皮类型的转变,肠道的分段,肠腔上皮细胞和鳔的分化,消化道粘膜皱褶数量的增加以及肝脏和胰腺的发育。15日龄以后到变态完成时是消化系统发育的又一关键时期,此时胃腺形成,胃在仔稚鱼的消化中开始发挥功用,两个幽门盲囊清晰可见。肠道粘膜皱褶的丰度和高度以及粘液细胞数量都快速增加,消化系统的发育已基本完成。到60日龄变态完成时,消化系统从形态和功能上都已接近于成鱼。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大菱鲆不同发育阶段主要消化酶以及消化道中与消化吸收相关酶的活性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菱鲆初孵仔鱼体内就已具有碱性蛋白酶活性,而酸性蛋白酶活性在胃腺出现时才测得。蛋白酶活性的三个极低值分别出现于仔鱼开口期,卵黄囊完全消失期和仔稚鱼的转变期。早期仔鱼体内表现出较强的淀粉酶活性,5日龄时其活性急居下降,并一直保持较低的比活力水平。脂肪酶活性在仔稚鱼期一直很弱,进入幼鱼期后比活力迅速升高。碱性磷酸酶活性从仔鱼初孵到50日龄左右始终保持较小幅度的上升,直到60日龄变态完成时才出现大幅度的升高,此时蛋白酶、脂肪酶的活性也显著增强,这标志着大菱鲆由稚鱼期向幼鱼期的转变及消化机能的完善。 在大菱鲆进入幼鱼期后,消化机制已基本完善,此时有许多生物和非生物因子都会影响其体内消化酶的水平,因而本文对温度、pH值和盐度的独立和协同人菱衅刁‘同发育阶段消化生理的研究作用对大菱坪幼鱼体内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幼鱼期胃蛋白酶最适pH值为2.2,肠道各段蛋白酶最适pH值在9.5一10.0之间,而肝胰脏蛋白酶最适pH值则趋于弱碱性(8.5)。胃、肠道和肝胰脏中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均高于40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胃蛋白酶最适pH值有升高的趋势,相反,肠道中PH值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温度和PH值的这种协同作用对肠道中蛋白酶的影响要大于胃蛋白酶。不同盐度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因消化器官而异,氯离子对胃蛋白酶和肠道蛋白酶具有激活作用,而对肝胰脏蛋白酶则有抑制作用。幼鱼期胃和肠道中淀粉酶的最适PH值均为7.5,而肝胰脏中淀粉酶最适pH值则趋于弱碱性(8.0)。胃、肠道和肝胰脏中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均为35℃。随着温度的升高,各消化器官中淀粉酶活性的最适pH值,未发现任何显著变化。不同盐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显著,较高盐度对淀粉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较低盐度对淀粉酶活性有显著的激活作用。 另外,本文还开展了几种海水鱼类消化系统中主要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大菱虾和几种食性相近的海水鱼类体内消化酶的活性水平,同时分析了其消化酶活性存在差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