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一体化和跨国资本流动的快速发展呼唤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正式接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成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会计国际协调进程在世界范围内骤然加速,全球会计准则时代即将到来。会计国际协调有经济动因、政治动因、技术动因,本文所开展的经验评价针对的是会计国际协调的技术动因。为了检验我国会计国际协调是否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本文从可比性和相关性出发,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经验评价的重点确定为协调程度测量和市场反应检验。正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会计国际协调及其评价”。该部分首先分析了当前会计国际协调的形势,然后对与本文有关的重要概念进行了辨析,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会计国际协调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最后在阐释会计国际协调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会计国际协调经验评价的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度测量研究”。该部分以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了判定分析法和平均距离法测量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度。经分析,我们发现,国外学者曾采用的判定分析法存在较大缺陷,而本文提出的平均距离可以替代类马氏距离和配比率作为测量准则协调度的指标,其效果较为理想。利用平均距离法测量的准则协调度,与基于事实的定性判断吻合程度比较高,这不仅进一步表明了平均距离法的测量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将各准则之间的差异程度量化,有助于审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程,弥补定性评价的不足。从测量结果来看,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总体上协调程度较高,但仍保留了适度的差异,并且计量项目的协调度略高于披露项目的协调度。第三部分,“会计实务国际协调度的测量:方法与应用”。该部分首先对会计实务国际协调测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别评价了指数法、统计模型法、净利润双重披露差异等三种主要的测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