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与日本,都面临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西方资产阶级的船坚炮利所打破的困境,使两国或主动、或被动地面临着社会转型压力,导致两国原有的意识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统治阶级对国民的管控因此受到了挑战。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的洋务派代表张之洞,与日本的近代杰出思想家福泽谕吉,先后于19世纪后期撰写了同样名为《劝学篇》的著作。两位作者从自己的阶级立场出发,宣传各自的政治教育思想,鼓吹民众发愤图强,通过学习来改变国家与自己的命运。两位作者不仅借各自的《劝学篇》为其推行的教育改革举措铺路,更力图用各自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来影响国民,为两国的统治阶级培育人才。本文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对中日《劝学篇》的政治教育思想进行梳理与比较研究。除导论外,全文共分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分别对中日两部《劝学篇》基本情况进行介绍,首先是两书创作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即戊戌变法时期与明治维新时期,接着简单论述两书的主要内容,以及两书对当时中日两国的影响。第二部分,对两部《劝学篇》中反映出的政治教育目的进行比较,两位作者都希望通过“劝学”来实现富国强民、民族独立的目的,但张之洞同时也希望激发民众的忠爱之情,使民众与清政府上下一心,齐力抗辱,而福泽谕吉则希望通过教育使国民摆脱封建残余的束缚,使日本完成资本主义转型。第三部分,对两书的政治教育内容的异同进行比较。两位作者都非常重视爱国精神的培育与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研究,但是却在民主思 .想上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第四部分是对两书的培养目标的异同进行比较,虽然两位作者都十分重视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由于政治立场不同,培养目标必然存在差异。第五部分,对两书中的教育方法进行比较。两位作者为使自己的教育思想被国民接受,都从教育对象关注的实际问题出发,希望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但教育形式上又呈现出言传与身教的差别。最后,通过比较两部《劝学篇》,得到了启示:一是在教育方法上,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二是注重培育国家意识,激发教育对象的爱国主义精神;三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增强教育对象的民族文化自信,激发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四是对西方文化的合理吸收与借鉴,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