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缓/控释尿素在苏南稻田的施用效果评价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ao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氮肥在农田的大量施用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导致了氮肥利用率降低和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土壤酸化、全球变暖,空气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等),同时还威胁到了生态系统和人体的健康。在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需求的同时减轻环境负荷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一项挑战。施用缓/控释氮肥是目前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同时减少环境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论文研究不同类型的缓/控释氮肥在稻田施用中的农学效应和环境影响,并评估其经济效益,为解释不同缓/控释氮肥的养分释放过程与合理施用,进而为缓/控释氮肥的膜材选择、配方参数优化和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生产指导。
  本论文以4种缓/控释氮肥:树脂包膜尿素、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FeⅢ-单宁酸纳米改性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和控失尿素为研究对象,以普通尿素为对比,开展对苏南稻麦轮作农田中氨挥发、N2O排放、淋溶、径流等氮损失途径及产量、氮肥利用率等农学和环境效应的田间观测研究,评价其农学和环境影响。结合室内培养实验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结果,从经济效益层面,对4种缓控释尿素在苏南稻麦轮作农田中的推广应用潜力进行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本研究供试的缓/控释尿素中,树脂包膜尿素的缓/控释性能最好。在静水和土培体系中,其养分释放模式均接近“S型”,意味着其养分释放模式与作物养分需求更匹配。与相同施氮量下的普通尿素处理相比,施树脂包膜尿素的小麦、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4.9~22.0%和12.9~40.8%,增加了13.5~34.2%的产量收益。虽然树脂包膜尿素的价格比普通尿素高800 CNYt-1,但由于其一次性施用,也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最终使农民的纯经济效益比施普通尿素时进一步增加了36.6~67.6%。同时,施用树脂包膜尿素也能减少氮排放损失,进而使其环境成本与普通尿素相比减少了27.3~44.7%。因此,施用树脂包膜尿素可增加38.0~71.9%的净环境经济效益。
  (2)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的养分释放模式近似“抛物线型”,且存在包膜材料强度低,易溶胀破裂的缺点,使其在施用后的初期释放率高,且前15天养分释放速率较快,之后则进入养分缓慢释放的阶段。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相比,施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使小麦、水稻的产量分别提高了-2.4~3.6%和-6.5~16.7%,对产量收益增加了-5.2~12.0%,虽水基包膜尿素对小麦和水稻的增产、增效及产量收益的增加并无明显优势,但其在施用时依然可稳产保收。同时,虽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的价格高出普通尿素2200 CNY t-1,但通过一次性施用也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在保证农民收入的同时使农民纯经济效益增加了0.89~23.9%。且施用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也能使其环境成本与施普通尿素相比降低-3.6~37.8%。在综合农学效益和环境成本后,在施氮量为240kgN ha-1且一次性施用时,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的净环境经济效益比普通尿素显著增加了26.2%,其他的施氮处理与施尿素处理相比也增加了1.3~20.4%。
  (3)纳米材料FeⅢ-单宁酸改性后的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的膜强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显著改善了水基包膜肥强度低、前期释放过程易溶胀破裂的缺陷,提升了其对养分的缓/控释性能。与普通尿素相比,施用FeⅢ-单宁酸纳米改性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使小麦产量增加了44.5~53.3%,使水稻的产量增加了0.58~25.5%,由此也增加了FeⅢ-单宁酸纳米改性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的产量收益,增加幅度在13.4~35.5%。但其养分释放过程受水分的影响较大,在最大持水量为60%的水土培养体系中,FeⅢ-单宁酸纳米改性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的养分释放模式近似为“S型”,而在最大持水量为100%的水土培养体系中,其养分释放模式则趋向于“抛物线型”。且初期较快的养分释放速率,使其氮损失排放和环境成本均与普通尿素无显著差异。虽然其价格与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一样,比普通尿素高2200CNYt-1,但由于其劳动力成本的降低,且增产效果明显,其农民纯经济效益和净环境经济效益也明显高于普通尿素,分别增加了38.4~70.0%和39.5~73.8%。
  (4)控失尿素是通过特殊的“控失”机制,将养分和养分水解产生的铵态氮通过“控失剂”所形成的微纳米分子网固定在一个个“网格”中,从而大大降低氮素养分的流动性和迁移率,达到氮素缓释、减少损失的效果。但其缓/控释效果受土壤水分的影响较大,“控失”期会随土壤水分增加而变短。导致目前施用的控失尿素的养分释放模式与作物生长期较长的小麦的养分需求规律和长时间淹水的水稻的养分需求规律同步性较低。与一次性基施尿素相比,施控失尿素使作物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9%和0.03%,产量收益也因此增加了2.4%,在稳产保收的同时实现了增产增收的效果。而控失尿素的价格虽比普通尿素高700CNYt-1,但控失尿素的施用也减少了劳动力成本,使作物稳产保收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纯经济效益的增收比例,与一次性基施尿素相比,增加了4.7%的农民纯经济效益。且控失尿素施入土壤后造成的氮素损失和产生的环境成本与普通尿素相比也无显著差异。因此,综合考虑农民纯经济收益和环境成本后,其带来的净环境经济效益增加了-15.1~5.7%。实现了稳产保收,增产增收的目标。
  综合4种缓/控释氮肥养分释放过程,及其在苏南稻麦轮作农田的农学、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评估。初步结果表明,在苏南稻麦轮作农田中,树脂包膜尿素和FeⅢ-单宁酸纳米改性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具有应用推广的潜力;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在进行推广时尚需对其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进行优化,进一步增强其施用和环境减排效果;控失尿素的推广应用,则可进一步延伸自其他类型的作物(如早作作物)或增加施肥次数、改进施肥方式,以发展更好的施用模式,进一步加强在苏南地区的应用推广。
其他文献
对在纯合过程中的棉花核不育两型系抗A转育株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敏感时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A转育株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呈现出“不育—半不育—不育”的变化过程,其育性主要受温度控制,是一种低温不育、高温可育的温度敏感类型转育株。抗A转育株在26℃以下表现不育,在27℃-28℃之间表现半不育, 29℃以上表现可育。抗A转育株的花粉量与其开花前7-13的平均日均温达极显著相关。抗A转育株
学位
籼粳稻杂种F1结实率偏低是利用其杂种优势的主要障碍。有关籼粳稻杂种F1花粉育性的研究很多,但是对胚囊育性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其中特别是有关籼粳稻杂种F1胚囊败育涉及哪些细胞以及不同杂种败育类型存在如何的差异目前都未见详细报道。本研究选择35个典型籼粳稻杂种为研究材料,利用本室建立的整体染色透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WCLSM),对杂种F1成熟胚囊的结构、胚囊的发育过程以及受精特性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
学位
冻害和热害等温度逆度逆境是影响中国柑橘生产的主要环境限制因子.研究温度逆境之下的生理生化反应,进而寻找出提高柑橘抗逆性的方法和途径,对于发展柑橘产业具有生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该论文主要探讨了Ca调节柑橘对温度逆境的作用,旨在寻找出有效的提高柑橘抵御温度逆境能力的机理和途径.低温胁迫以三种田间成年柑橘树国庆一号(Citrus.reticulata Blanco cv.Guoqing No.1)、朋娜
学位
根区施肥是高效施肥的关键措施,确定根区施肥的最佳位置,需要了解肥料施用后养分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本文通过室内培养实验与田间试验对穴施条件下肥际养分迁移规律及一些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究。主要结果如下:  (1)穴施条件下铵态氮的迁移距离主要受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培养温度、肥料颗粒大小和培养时间的影响,而与肥料密度无关。随土壤含水量由240g/kg增加到500 g/kg、土壤容重由1.35 g/cm
酸性土壤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及热带地区,多种胁迫因子共存于酸性土壤,限制了大多数植物的生长。但酸性土壤上的一些植物种类却能生长良好,并没有表现出酸性土壤的毒害现象。这些植物能在酸性土壤上正常生长,可能有着自身的适应机制。此前的研究多关注于某一种植物的耐性机制或将更大范围下的某种林地类型作为整体研究,对处于两种研究量之间的分类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论文通过江西及湖北两地自然保护区内的土壤-植物调查,研究
学位
钾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大量营养元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植物对土壤钾素的吸收、利用过程包括根系表皮吸收、根内和根—茎钾的运输、钾在地上各组织部位的分配及行使调控功能(如气孔运动)等关键步骤。这些过程分别由定位于细胞质膜上的一系列钾转运体和钾离子通道来承担。其中SKOR(Stelar K+ Outward Rectifier)类钾离子通道所主导的根—茎传输过程是联系钾素吸收和利用过程
学位
土壤肥力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增加土壤肥力能够提高农田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秸秆还田是提升土壤肥力的常用措施,但是自然条件下秸秆还田提升土壤肥力的速度和效率都比较低下,并且短期内秸秆还田有降低作物产量的可能,其原因主要与微生物活性低下导致养分循环转化受阻有关。通过添加外源激发剂刺激土壤中腐解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有促进秸秆快速分解和养分转化的潜力,而不同激发剂在相同土壤上的效应可能不同,其机
学位
全球范围内酸沉降带来的土壤酸化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当前环境条件下的土壤酸化速率关系到土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酸化速率的准确估算一直是土壤学和环境生态学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土壤对酸的消耗包括了阳离子交换(带来土壤的酸化)和矿物风化(不带来土壤的酸化),二者难以区分。由于硅来源于风化过程,不受阳离子交换影响,因此,土壤矿物风化过程中的盐基离子与硅的化学计量关系(BC∶Si)对准确定量土壤酸化速率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工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化石燃料大量消耗以及农田施肥等使土壤酸化现象普遍发生,并有加剧态势。土壤酸化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威胁粮食安全,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红壤是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土壤,也是中国酸性土壤最主要的分布区,当前土壤酸化现象尤其突出、危害十分严重。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肥力质量与生态功能的核心,对维持全球碳平衡也具有重要意
学位
自然生物膜是稻田生态系统土水界面重要的生物相。由于特殊的结构和复杂的群落组成,自然生物膜不仅是稻田中营养条件的调控者,也是污染物在稻田中迁移转化的重要界面。有机磷是土壤中常常被忽略的潜在磷库,自然生物膜对有机磷的矿化将对稻田磷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其矿化过程既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受到稻田环境中一些污染物例如重金属或金属纳米颗粒的影响。本研究以稻田自然生物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