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减贫效果与福利依赖效应评估——基于CFP2010的实证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123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而农村贫困问题对于拥有庞大农民群体的中国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但农村的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目前中国政府最主要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在削减农村贫困的进程中责任重大。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实证评估与研究既符合现实的需要又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的社区数据和成人数据,以附带效果模式作为基础,分别从村级层面和个体层面出发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了评估和分析。村级层面的评估结果表明,首先,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的开展与落实确实能够带来较为显著的减贫效果,但这一效果主要体现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对于东部地区的农村而言减贫效果相对有限;其次,农村低保标准的提高无论在东部地区的农村还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均不足以产生显著的减贫效果;第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东部地区农村的减贫和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减贫同样都没有显著的时效性。而个体层面的评估结果表明,一方面,与年龄段较高的农村低保受助者相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年龄段较低的农村低保受助者中所产生的“福利依赖”效应较为显著;另一方面,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低保受助者相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低保受助者中所产生的“福利依赖”效应较为显著。此外,本文的政策评估结果还揭示了其他一些影响农村地区减贫的重要因素。  本文根据上述评估结果,分别从制度内和制度外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就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本身而言,本文通过引入相对匮乏的视角对制度进行了初步的再设计:一方面,建议采用相对匮乏的社区共识方法来界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群体以及制定相应的农村低保标准;而另一方面,对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执行与开展,本文建议不同的农村地区应结合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来执行和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应当规范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格审查机制、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的落实与宣传。与此同时,从制度以外出发,本文建议政府在农村的减贫工作中应当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其他相关政策的配套与衔接(包括提高农村低保户的人力资本,向农村低保户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就业机会以及相应的就业培训等),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一个涉及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的综合政策体系,从根本上缓解和改善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农村贫困问题。
其他文献
10kV配电网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各个城市及乡镇地区运用最多的配电电压等级,它有着设备成本少、运行需要的投资少等优势,而且电路中线损率小,相比其它较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加强对教学的改革创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小学生年
小学数学属于一门抽象的科目,为了想让小学生理解数学基础知识,教师多次研究,观察到小学生了解数字与图示是比较快的。为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方法。教师
小学阶段是学生各项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小学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所以小学数学解题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学生的解题效率与学生对待题目的
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不同的提升、发展,使得每个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教师迫切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了解学生间已
大学内部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伴随着大学的发展而出现和演变的,随着大学事物的纷繁复杂化,其内部的两种权力出现了失衡现象。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失衡可能会引起学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