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局部晚期宫颈癌(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LACC)广义包括宫颈癌IB2--IVA期,狭义指局部肿瘤直径≥4cm(巨块型)的临床早期(IB2、IIA2期)宫颈癌,易发生淋巴转移或远处转移。尽管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Network,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建议直接性局部放化疗作为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放疗后易出现某些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并发症,如年轻女性患者放疗后出现阴道干涩、弹性差;放射性膀胱炎及直肠炎;尤其是卵巢功能缺失,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因此,大多数专家仍然主张将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后施行手术作为该类患者主要的治疗策略。已有文献报道,新辅助化疗的总有效率可达98%-100%。但仍有患者术后存在脉管浸润深、淋巴结转移等多项放射治疗的指征。但放疗及手术均可引起下肢水肿,术后再行放射治疗将会加重水肿的形成,出现严重橡皮腿表现。所以术后再行辅助放化疗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加重的情况。因此迫切需要检测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指标。本文拟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宫颈癌组织样本,通过分析ERCC1(Excision repaircross—complementing group1)及DNA倍体表达与化疗疗效的关系,为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为筛选局部晚期宫颈癌适合新辅助化疗的病例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收集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60例,进行新辅助化疗(HBP方案)2周期,化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同时搜集患者化疗前宫颈活检标本并保存,应用PCR结合实时荧光探针技术分析入选患者化疗前癌组织ERCC1的表达情况,采用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分析患者化疗前DNA倍体的表达情况;通过统计ERCC1、DNA倍体的表达分析其与局部晚期宫颈癌对新辅助化疗的敏感性的关系。结果60例患者中有效33例,有效率为55.0%(33/60)。局部晚期宫颈癌中新辅助化疗无效组ERCC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36, p<0.05);DNA倍体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存在关联(χ2=4.972, p<0.05,γ=0.288),DNA二倍体表达者的化疗敏感性较高;ERCC1表达量与DNA倍体之间无相关性(γ=-0.068, p>0.05)。结论1.局部晚期宫颈癌对新辅助化疗的敏感性与ERCC1、DNA倍体表达密切相关。即ERCC1基因高表达患者的化疗敏感性低;DNA二倍体表达者的化疗敏感性较高。2. ERCC1基因以及DNA倍体可能可以作为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指标;但DNA倍体与ERCC1的表达之间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