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疫霉RxLR基因功能及病原菌无毒基因和品种抗性基因组成分析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k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具危害性的病害。致病疫霉能够分泌效应子促进侵染寄主植物并在寄主植物内定植。通过效应子研究病原菌的致病及与植物的互作机制在理论上有助于理解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在实践中有助于抗病品种的开发和布局。本研究通过对RxLR基因PITG-14788和PITG-19831功能的研究,以期进一步明确RxLR类效应子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已知的无毒(Avr)效应子对马铃薯品种中的抗病基因(R)组成情况进行快速鉴定并分析致病疫霉群体中无毒基因的分布频率可以更好的指导抗病品种合理布局,辅助马铃薯晚疫病防控。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初步分析了RxLR基因PITG-14788和PITG-1983I的功能。通过序列分析发现PITG-I4788和PITG-19831都含有RxLR结构域且N端都含有信号肽,PITG-14788预测有2个功能域,而PITG-19831并且没有预测得到结构域和活性位点。PITG-14788和PITG-19831基因在致病疫霉侵染马铃薯过程中均上调表达,其中PITG-14788基因在接种12h后表达量达到最大值,而PITG-19831在接种24h时表达量达到了最大值。含有PITG-14788和P1TG-19831基因的重组质粒注射本氏烟和马铃薯叶片后,PITG-14788可诱导本氏烟和马铃薯品种冀张薯8号的叶片产生过敏性坏死反应,而PITG-19831仅可诱导马铃薯品种陇薯6号的叶片产生过敏性坏死反应。在本氏烟中注射含有PITG-14788和PITG-19831基因的重组质粒24h后接种致病疫霉发现,PITG-14788和PITG-19831均可促进致病疫霉对本氏烟的侵染。利用绿色荧光标签对PITG-14788和PITG-19831进行亚细胞定位显示PITG-14788和PITG-19831均定位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在本氏烟中表达PITG-14788后,SA、JA和ET信号途径中的指示基因PR2b、LOX和ERF1均显著上调表达;表达PITG-19831后SA和ET信号途径中的指示基因PR2b和ERF1均显著下调表达,而JA途径的指示基因LOX则上调表达。瞬时表达PITG-14788和PITG-19831后,均会引起植物细胞坏死和植物抗病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因此,推测PITG-14788和PITG-19831很可能是候选无毒基因。但是2个基因在致病疫霉侵染的不同时期上调表达,引起不同植物的细胞坏死,并且调控的信号途径不同,很有可能是在蛋白结构上的差别导致致病疫霉在侵染寄主植物时发挥不同功能的原因。
  2.明确了29个马铃薯品种(品系)抗晚疫病基因(R)组成并与抗病性相关。本文通过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技术,在29个马铃薯品种叶片上分别瞬时表达8个致病疫霉无毒基因(Avr)来鉴别相应的抗病基因(R)。结果表明,品种间R基因组成各异,平均每个品种含有4个R基因。同时,不同R基因在品种中的分布频率也不同,抗病基因RI(76%)、Rpi-blb1(66%)和Rpi-blb2(66%)在品种中分布较普遍;而含抗病基因R3b(45%)、R4(38%)和Rpi-vnt1(38%)的品种较少。此外,品种中所含R基因的个数和品种室内抗性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9156,P=0.0291),表明品种中R基因的数量与品种室内抗病性正相关。
  3.明确了中国东北、华北和云南地区致病疫霉无毒基因的群体分布。本文利用PCR方法测定了2013-2017年中国东北、华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和云南6个地区共480株致病疫霉中9种无毒基因(Avr1、Avr2、Avr3a、Avr3b、Avr4、Avrblb1、Avrblb2、Avr-vnt1、Avr-smiral1)的频率。结果显示,东北、华北地区致病疫霉群体无毒基因的频率都比较高而且在不同群体中稳定存在,频率在0.82到0.99之间,并且9个无毒基因的GST值均小于0.03,基因的分化程度很小。9种无毒基因在东北、华北致病疫霉群体中存在39种组合类型,其中26种基因类型只出现一次。东北、华北地区5个致病疫霉群体的Shannon指数、无毒基因的复杂度均没有显著差异。云南致病疫霉群体与东北、华北致病疫霉群体之间的基因交流程度较低、分化程度高。群体间复杂度和群体间地理距离呈极显著负相关(r=0.835,P<0.001);采样地点地理因素以及不同群体无毒基因的复杂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群体无毒基因的复杂度与采样地区年平均温度(r=0.8272,P=0.0422)、年降水量(r=0.8713,P=0.0238)均呈现显著负相关。表明东北、华北致病疫霉群体无毒基因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但是致病疫霉群体分布与采样点的温度和降水具有相关性。通过分析一些马铃薯品种(品系)中抗病基因和致病疫霉群体中无毒基因组成,可以更好的合理合理布局。
其他文献
柑橘是高经济效益农作物,柑橘产业是三峡重庆库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库区农民(移民)的脱贫和增收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柑橘养分高效优化管理是近年来柑橘栽培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本论文以重庆市万州区晚熟柑橘—塔罗科血橙为研究对象,开展化肥(氮、磷、钾)减素反应、不同氮水平、化肥(氮、磷、钾)减量与增施有机肥等试验,系统研究塔罗科血橙的生物量、养分吸收、果实产量品质反应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的
茯砖茶属中国六大茶类中的黑茶,也是一类后发酵茶,其特殊的“发花”工艺使得茯砖茶具有特殊的“菌花香”香气以及良好的健康功效,开始广泛被消费者接受和喜爱,逐渐成为了茶叶市场上的新亮点。本研究以湖南茯砖茶为样品,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茯砖茶感官描述分析条件,开发适用于湖南茯砖茶感官描述的语言库,旨在建立一种适用于湖南茯砖茶的感官定量描述分析体系,使其评价结果更加客观、易懂,更利于探究风味品质与风味物质的相
小麦叶锈菌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影响小麦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研究小麦叶锈菌的致病机理对控制小麦叶锈病84的流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使用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为THTT的生理小种的休眠夏孢子、萌发夏孢子、与TcLr19感叶锈病突变体M433-3-11-2亲和互作早期(包括互作6h、12h和24h)、互作6d时期的转录组测序数据构建的cDNA文库进行差异基因的筛选。筛选了休眠夏孢子时期与萌发时期、亲和互作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许多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影响,为了适应复杂的环境,植物进化出适应性防御机制,以抵抗各种逆境伤害。其中转录因子在将感知的应激信号转化为应激反应基因表达中至关重要。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是危害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原物,所以从小麦中筛选具有抗病潜力的NAC转录因子,并研究其在对抗叶锈菌中的生物学作用,可为小麦转基因分子育种实践提供候选基因资源,丰富小麦抗叶锈病机
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黑痣病是马铃薯生产中一种主要的土传病害,长年连作会不断加剧病害的发生和为害,而当前主要依靠以嘧菌酯为主的化学药剂沟施对黑痣病进行防治。化学防治虽然杀死了土壤中病原菌,但是也杀死了很多土壤中的中性微生物甚至有益微生物,破坏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而生防菌的施用不仅能抑制病菌群体数量而且能改善土壤中菌群结构,有利于调节土壤微生态平衡。本研究以前期筛选到对黑痣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Z1
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前期难以发现,后期防治较为被动,且容易复发。有报道发现苹果园无症状枝条上普遍携带腐烂病菌。但腐烂病菌在苹果树不同高度、果园不同位置在不同季节的分布情况,在已发生和未发生腐烂病的果园中(发病园和无病园)腐烂病菌的分布特征及病菌携带量是否有差异,不同季节腐烂病菌的分布及携带量有哪些变化等都还缺乏研究。本研究首先对苹果组织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进行了对比优化,并优化了本研
苹果枝干轮纹病(Apple ring rot)是苹果树上一种非常普遍且严重的病害,可以造成树势衰弱,果实产量降低。本研究针对河北省保定市、山东省栖霞市的10个苹果种植园,在不影响果树生长的前提下,采集了感染枝干轮纹病的富士苹果树树叶、枝条、树皮以及苹果树周围土壤,测定了植物样品的全钾(K)、全锌(Zn)、全锰(Mn)和土壤样品的pH和速效钾(K)、有效锌(Zn)、有效锰(Mn)等的含量;同时采集并
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的全基因组测序已于2015年完成,本文在茄链格孢全基因组测序基础上,对致病相关基因AsSlt2和AsSod进行功能解析,进一步明确茄链格孢的致病机理。同时对2016-2018年采自河北和内蒙地区的202株马铃薯早疫病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成功克隆了茄链格孢致病相关基因AsSlt2和AsSod。AsSlt2基因全长为167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