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以改善心肌灌注和挽救濒死心肌。然而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即使早期行PCI手术死亡率仍然相对较高。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作为临时性左心室辅助装置可以增加冠脉灌注、减轻心脏后负荷、可改善心功能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手术的风险、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的成功率。因此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使用非常广泛,目前对于IABP能否减少AMI合并CS患者30天死亡率有争议。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30天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7年2月就诊于我院心内科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1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根据手术前收缩压分为:A组:80mmHg≤收缩压<90 mmHg,共88例。根据是否植入IABP分为IABP组和对照组,其中IABP组患者46例,给予急诊PCI+IABP循环辅助支持;对照组42例,仅行急诊PCI治疗,未给予IABP治疗;B组:收缩压<80mmHg有19例,均给予急诊PCI+IABP治疗。比较A组中IABP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第一天血流动力学情况(如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尿量)、术后第一周NT-proBNP值、术后第一周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30天死亡率及并发症等情况,比较B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一天血流动学情况、术后第一周NT-proBNP值、术后第一周EF值及观察30天死亡率。结果:1.A组中IABP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既往史、心肌梗死类型(STEMI/NSTEMI)及入院时肌钙蛋白、肌酐、冠脉血管病变支数、梗死相关血管等指标比较,P值均大于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A组中IABP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尿量、NT-proBNP和EF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一天IABP组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尿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组术后一周NT-pro BN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组术后一周EF值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组中IABP组和对照组30天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9.1%Vs 40.5%,P=0.609),亚组的观察结果也没有发现IABP的明显益处。4.B组患者术后第一天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高于术前、心率低于术前、尿量多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周NT-proBNP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周EF值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30天死亡率为47.4%。结论:1.主动脉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80mmHg≤收缩压<90mmHg)患者中可以减慢术后第一天心率、降低NT-proBNP、提高血压、增加尿量,但不提高术后第一周EF值,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IABP在此类患者中使用不能减少30天的死亡率。2.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冠脉介入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收缩压<80mmHg)可以减慢术后第一天心率、提高血压、降低NT-proBNP、增加尿量,但不提高术后第一周EF值,此类患者30天死亡率仍然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