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发展和微博等网络媒介的出现,使青年群体在现实生活之外寻找到一个新的交流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们可以相对自由、独立地发布、分享信息,参与群体内的交流与沟通,形成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络社区。在此基础之上,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更富流动性、虚拟表现性和混杂性的特点。微博体再编现象即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能够突出反映网络世界中青年亚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代表性案例。其中,作为“草根”阶层的传播主体、戏仿与反讽策略下的语言风格、仪式性和群体性的话语狂欢、经过身份认同而形成的网络新族群等,都具有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特征。微博体再编行为是基于微博平台进行的一场“网上造句运动”,其内容核心是提取源文本固定的句式结构,进行语言文字的重新组,织,达到再编的目的,以此来彰显主体的独特风格,表达他们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与颠覆。再编对象涵盖了能够体现当下社会热点或流行趋势的商业广告文案、影视文学作品和网络原创段子,如“凡客体’“蓝精灵体”、“甄嬛体”、“梁朝伟生活体”等。而再编微博体的传播主体主要是以青年群体为主的“草根”网民,他们代表了同主流文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亚文化和弱势阶层。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创造性地进行了二次编码,而接收者在解码时也能对应原始文本和再编文本,解读出特定的立场、观点、价值和利益。这种传播中通过二次解码和编码形成的理解上的壁垒,再现了一种个性的集体表达及仪式,并形成了能够彰显青年亚文化特征的网络新族群,从而满足其身份认同、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的需求。伯明翰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最重要的特点是其对主导文化的抵抗与矛盾,然而这种挑战并非直接由亚文化产生,而是间接地表现在亚文化风格中。再编微博体通过“戏仿”和“反讽”这两种主要叙述策略,创造了与主流文化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而赋予了青年群体对抗主导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符号风格。更为重要的是,青年群体以再编微博体为载体,尽情体验语言狂欢的快感,用娱乐化的形式表达他们的不满和情绪,以青年亚文化特有的方式对社会现实和传统秩序进行抵抗。最终,微博体再编现象中的个人或群体利用文本建构起一个“他者”的世界,通过上述手段来确立社会身份和地位,建立起反定制、反传统的“圈内人”身份标签,进一步强化了亚文化群体的存在感和归属感。青年亚文化在中国当下的存在样态富有矛盾、混杂和冲突的意涵,再编微博体所体现的青年亚文化也同样面临着现实的困境。一方面,官方机构通过议程设置、舆论引导以及选择性地使用部分再编语言对青年亚文化进行收编;另一方面,商业文化在推广行为中弱化再编微博体亚文化风格的同时,使其自身成为真正的受益者。此外,微博体再编行为中仪式化的风格抵抗具有先天的局限性,出于恶搞和娱乐的心态,逃避现实和规避风险的行为模式,对于青年群体积极参与社会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在保护青年亚文化独立发展的前提下,政府、媒体应对其加以积极的规范和引导,青年群体也应扮演好自身的公民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