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制控制是个体对自身优势反应的抑制能力,即个体在进行执行功能活动时,需要抑制那些具有优势反应倾向的行为反应。抑制控制的发展能够保证个体有效地调节和监控自己的内心活动和外部行为,为适应社会打下基础。智力障碍儿童是特殊教育的主要对象,对这一群体的抑制控制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有利于加深儿童家长及教师对他们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与干预活动。本研究拟考察6—11岁智力障碍学生抑制控制的发展特点,并进一步探索抑制控制与其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与干预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实践上的启发。本研究从上海市四所辅读学校中选取63名6—11岁智力障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三项经典的神经心理学实验任务,考察智力障碍学生抑制控制的发展特点,三项实验任务包括昼夜Stroop任务、拍手—跺脚任务和延迟满足任务,分别考察智力障碍学生对思想的抑制控制、对动作的抑制控制和对情绪情感以及动机的抑制控制能力的发展状况;同时,请学生家长填写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获取学生在问题行为方面的数据,结合第一部分研究中学生在抑制控制任务上的表现,分析抑制控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智力障碍学生的抑制控制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提高,但与普通儿童相比,存在发展缺陷。此外,抑制控制的不同维度发展速度不一致。如对思想的抑制控制能力的快速发展期在6—9岁时间段内,9岁以后10—11岁发展则相对平稳;而对动作的抑制控制能力在6—11岁期间发展缓慢,但水平相对较高,整体上要优于对思想的抑制控制能力,其快速发展期可能在6岁以前。(2)智力障碍学生的抑制控制发展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智力障碍程度对抑制控制发展影响显著,具体表现在个体对动作的抑制控制和对涉及情绪情感和动机的抑制控制能力方面,即智力障碍程度越重,这两维度的抑制控制发展则越滞后。(3)智力障碍学生的抑制控制各项任务与问题行为的不同维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且对其具有预测作用。如高延迟满足能力对低内隐问题行为得分具有预测力;在拍手—跺脚任务上的较差表现能够预测其在问题行为整体情况和外显问题行为上的高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