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上海的土壤为盐碱地,无机营养元素和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质地粘重、通气性差,较低的土壤质量一直是限制上海绿化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上海老港填埋场符合开采年限的矿化垃圾也逐渐增多,矿化垃圾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矿化垃圾的这些特性正好与本地绿化土特性互补。本文以埋龄为8年的矿化垃圾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矿化垃圾园林利用的风险评价、矿化垃圾混配介质的盆栽种植、老港填埋场植物生长适应性调查;设计并完成了矿化垃圾防渗绿化示范基地的方案和施工建设。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矿化垃圾园林利用的风险评价主要包括矿化垃圾重金属淋溶和植物种子发芽实验。分析了矿化垃圾淋溶液中各重金属含量,对比了重金属的平均浓度和地下水水质标准,从而评价了矿化垃圾园林利用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同时探索了不同含量矿化垃圾的发芽基质对植物发芽和根伸长的抑制程度。综合污染指数评价表明矿化垃圾以及矿化垃圾与污泥混合土壤的淋溶液对地下水不会造成重金属污染,关键性的重金属因子都符合地下水标准。植物发芽实验表明矿化垃圾对植物发芽基本没有生态毒性,可以选择40%-50%为配比的最佳区间。矿化垃圾混配介质的盆栽种植研究包括矿化垃圾-污泥-土壤的三重混配介质以及矿化垃圾-土壤的双重混配介质;对比了混配介质和绿化土的理化性质,着重分析了矿化垃圾含量对植物生长、植物营养元素吸收和植物体内重金属累积的影响。使用矿化垃圾-污泥-土壤三重混配介质时,矿化垃圾的合适含量为45%.55%之间;矿化垃圾-土壤双重混配介质的适宜含量为75%左右,这比三重混配介质的最佳含量有所提高。在上海老港填埋场当地的植物生长适应性调查中,分析了老港填埋场的几个典型的填埋单元的植物种类构成、植物群落特征及生长情况,为矿化垃圾的园林利用提供实证基础。野生草本植物在上海老港填埋场中占绝对优势,这充分说明了野生草本植物生命力顽强,对填埋场恶劣的生存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埋龄为6-7年的填埋场中葎草,灰菜和一枝黄花形成优势群落,在埋龄为9-10年填埋场中葎草,狗牙根和狗尾草形成优势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