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用品两难范式代表了当今社会一类非常普遍的问题。如果人们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合作,那么所有成员都将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福利。可事实是,部分人会选择搭便车,更多人的贡献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近年来,有研究证明一贯性贡献者的存在能提升被试的贡献量并抑制贡献量的下降趋势。一些研究者用适恰性逻辑对这一效应进行了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贯性贡献者效应理论。本研究首先对一贯性贡献者效应及其持续性进行了检验,又尝试在原有的理论模型中添加了归因变量和多轮决策环路,并通过实验和问卷测量对研究假设的合理性进行了检验。本研究具体对84名大学生被试实施了联机交互实验、问卷测量和选择性访谈,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最后得到如下结论:(1)一贯性贡献者的存在能提高被试在无公用品建立下限任务中的贡献量,并抑制贡献量在无下限任务和有下限任务中自中后期开始的下降趋势。(2)一贯性贡献者效应在无公用品建立下限任务中可以脱离一贯性贡献者、不依赖特定群体持续存在。这种持续性尤其明显地表现在合作取向的被试身上。(3)合作取向的被试倾向于将无下限任务中高水平的一贯性贡献行为归因于道德,而个人取向的被试却倾向于将同类行为归因于策略。(4)将一贯性贡献行为归因于道德或责任的被试比那些将一贯性贡献行为归因于策略的被试感受到更强的道德隐义和回馈义务。(6)回馈义务的感知水平对被试的贡献量有显著的主效应。(6)对一贯性贡献行为的归因对贡献量没有显著的主效应。(7)被试在多轮任务中的决策呈现出趋于平衡的态势。(8)小组内某些成员的消极行为可能使一贯性贡献者影响失效;“惩罚者”和一贯性贡献者相辅相成地保障了一贯性贡献者效应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