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孤儿故事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qingxia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蒙古族民间文学的宝库里,各种主题的民间故事十分丰富,其中的孤儿故事,风趣幽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这类故事大部分以主人公的一系列生活经历贯穿起来,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精彩。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蒙古族孤儿故事的内容日益完善,情节逐渐复杂,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孤儿故事的母题与世界性民间故事中常见的异类婚配、动物报恩母题极为相近,不同的是蒙古族孤儿故事既带有鲜明的游牧民俗文化特点,又包含令人深思的艺术韵味。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章:第一章:分析蒙古族孤儿故事的类型与演变。笔者运用AT分类法将蒙古族民间孤儿故事分为田螺姑娘型、狗耕田型、百鸟型等十三种类型。这些故事类型具有蒙古族本土故事的特色,同时也吸收了世界各民族孤儿故事的一些特点。蒙古族孤儿故事是由口头集体创作,经群众广泛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收不同的地理、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由于讲述者的情绪、爱好和审美倾向的不同,出现了细微差别,但大同小异。第二章:分析蒙古族孤儿故事的母题。从蒙古族的文化、历史、生产生活状况及蒙古族的民族精神入手分析蒙古族孤儿故事的化身变形母题、难题考验母题、报恩母题等。这些母题蕴含了动物崇拜、成年仪式、万物有灵观念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信仰、观念、民俗在蒙古族孤儿故事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故事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第三章:分析蒙古族孤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作为故事的重要组成要素,表现出诸多特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孤儿故事中主要塑造了正、反、辅三类人物形象,这三类人物在故事中起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在他们身上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这里主要阐述蒙古族民间孤儿故事中人物形象的表现形式、类别特征及生成根源,揭示各类形象所承载的文化意蕴,使广大读者了解蒙古族的民族性格和审美意识。孤儿故事在蒙古地区颇为盛行,而且己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类型,蕴含哲理性的孤儿故事,其基本形态,大概在公元13世纪已经萌芽,历经漫长的岁月,它己从最初歌颂孤儿聪明机智的简单故事演变为一个内容丰富、情节复杂、包含深刻文化内涵的民间故事。蒙古族孤儿故事独特的宗教信仰、民俗文化和充满游牧民族风情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蒙古族民间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民间文学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工具,蒙古族孤儿故事不仅是蒙古族古老生存方式的历史写照,同时又是蒙古族民俗文化的生动叙述。
其他文献
《庄子》一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其研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产生了大量著作和文章,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从近几年兴起的空间叙事学的角度来看,其
萌芽于先秦时期的书启文,在不断的演变与发展中,日益成为了文学选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书启作为传达作者最直接情感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是了解作者真性情的最佳方式。通过书
《唐风》作为《诗经》的十五国风之一,产生于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的晋国,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南部。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晋人生活的多个方面,是我们探寻那个年代的历史,体察当时的社会
历史上,传统聚落研究的手法多从"文化"与"社会"这两个层面来总结和探究聚落的社会文化意义及其空间结构与居住形态。在吴良镛先生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思想的指导下,用可持
<正>中西绘画的融合问题,在20世纪成为显学,有着其历史必然性。但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一问题时,我们会发现,刻意强调"中西融合",使得这一问题往往会背离绘画本体的感官体验
江南文化是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它具有清柔明丽、开放包容、崇尚文教、追求逸乐以及具有浓厚的宗教性等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无论是对集体还是个人,江南文化都具有着
《文心雕龙》自完成之日就以其“体大思精”的文论体系备受后人推崇,然而,作为承载和表达“体大思精”文论体系的文章形式——骈文,亦与其思想内容共融共生地流传于世。而且,《文
张中行的散文能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众声喧哗的散文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与其独树一帜的文体特征密不可分。本文以文体学视角切入研究对象,围绕其文体自觉、文体表征和精神风貌
张大春是当代台湾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在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出大量优秀小说作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大春大量进行文学创作实验,并在其小说中充分运用多种
竹枝词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自唐刘禹锡创立竹枝体以来,无数文人争相模仿,借此以“陈风俗”,“表土物”,“概时尚”。清代是贵州竹枝词创作的高峰期。其中反映贵州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