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矮小症50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z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越来越大,学习和就业时身高成为人们逐渐关注的问题,所以,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的身高。目前矮小儿童并不少见,已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其中生长激素缺乏、特发性矮小、宫内发育迟滞、甲状腺功能低下是较为常见的病因。其中特发性矮小症(idiopathic short stature,ISS)占矮小儿童的60%-80%,占矮小患者的主要比例,是发育儿科门诊的常见病之一。本文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发育儿科门诊就诊的ISS患儿50例,现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发育儿科门诊就诊的ISS患儿50例。入选标准按照2008年生长激素研究协会Lawson wilkins儿科内分泌学会及欧洲儿科内分泌学会专题研讨会对ISS诊断和治疗的共识声明。50例均以身高落后于同龄儿童为主诉而就诊,其中男30例,女20例,就诊时年龄范围为5~16岁,平均年龄9.5岁;其中~5岁4例,5~8岁18例,8~10岁12例,10~12岁10例,12~14岁4例,14-16岁2例。治疗前均给予测定骨龄、生长激素、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空腹血糖,以及IGF-1与IGFBP-3。其中,45例尚进行了垂体核磁共振检查,15例进行了染色体检查。随访应用rhGH治疗的ISS患儿治疗前、治疗后3、6、9、12个月分别检测身高、生长速率、rhGH用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以及不良反应等。对比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判定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ISS儿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结果:   (1)50例患者治疗前骨龄测定结果显示均正常或落后于年龄1-2岁,其中25例随访1年,无论是否接受rhGH治疗,监测骨龄结果显示均未见骨龄加速成熟。   (2)该50例ISS患儿检测GH、甲状腺功能、血糖测定均为正常,血清IGF-1及IGFBP-3正常或偏低(可能与GH受体缺陷有关)或升高(IGF-Ⅰ受体缺陷或终末器官缺陷)。(3)45例ISS患儿的磁共振中发现4例为垂体微腺瘤,余患儿磁共振检查未见明显异常。(4)15例患儿经染色体检查发现Turner综合征2例。(5)50例中ISS患儿中,15例持续应用rhGH治疗12个月(治疗剂量为0.15~0.2 IU·kg·d-1),患儿身高均较前增长,生长速率为5-8cm/年;3例患儿治疗后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其机制目前不十分清楚。由治疗效果可得出,始治年龄越小,身高增长越显著。且15例持续应用rhGH治疗12个月定期检测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集血糖测定均为正常,提示生长激素对ISS患儿血糖和甲状腺功能无明显影响,表明rhGH治疗ISS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始治年龄越小,身高增长越显著,应用rhGH治疗未对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及血糖产生明显影响,表明rhGH治疗ISS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并观察其临床的疗效。   方法:   54例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