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汤剂是最能反映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特色的剂型,其疗效确切,适用范围广泛,一直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应用呈大幅减少的趋势。为了积极寻求发展,目前主要开展有剂型改革与制备方法改革这两方面的工作。其中剂型改革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涉及学科较多,再加上中药本身的复杂性,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在制备方法的改革方面,由于新型煎药器具的研发与应用及煎煮过程的优化等,解决了汤剂煎煮过程繁琐及贮存、携带等方面的问题,使得汤剂的使用更加方便。但由于煎煮过程缺乏相应完备的操作规范,汤剂的稳定性、有效性得不到保证。所幸的是,古代医家在这方面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如《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方法即是这方面的典范,可以为汤剂煎煮的规范化、合理化提供方法上的保证。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汤剂煎煮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以《伤寒论》汤剂的煎煮法为研究对象,探讨仲景汤剂煎煮的规律、规范,以期为现代汤剂的煎煮规范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1《伤寒论》汤剂的煎煮法研究(1)煎煮溶媒的研究对《伤寒论》汤剂煎煮溶媒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分析,不仅从方溯文(条文),在释名、功效等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探讨仲景使用的意义,而且还论及了后世医家在应用上的继承与发展;认为张仲景对煎药溶媒的选用颇具匠心,《伤寒论》中煎药溶媒的应用,体现了煎药过程中辨证论治的思想。不同的煎药溶媒因其性质各异,具有不同的功效,选用是否合理对汤剂疗效的发挥具有一定影响。(2)汤剂的特殊煎煮法研究汤剂的特殊煎煮法是相对于普通煎煮法而言的。本文从药物的特殊处理与汤剂的特殊煎煮法两方面对其进行了整理研究。其中药物的特殊煎煮法包括先煎、后下、煎汤代水、药末冲服、去滓后煮令微沸(烊化)等,重点探讨了先煎法;发现《伤寒论》中药物的煎煮法是以提高疗效为前提,综合考虑证、药、人等多方面因素,辨证施制,丰富而灵活,有的同一味药物,由于病证不同或同一病证而所处的阶段不同,轻重缓急有别,煎煮法亦殊。通过煎煮法的施用可以掌控药物的作用趋向,优选药物的起效成分,达到祛邪不伤正或助正以祛邪的目的。汤剂的特殊煎煮法包括去滓再煎法、麻沸汤浸渍法、分别制备后和合法、诸药煎煮次序不同法;重点讨论了去滓再煎法,且对其应用规律作了总结,认为去滓再煎7方在症候表现、病机特点、治法用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其中脏腑失和,枢机不利,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病机特点是运用该法的充分必要条件。从方剂的整体效应来看,煎煮方法能够使方剂功效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还可改变其作用的部位,或涌吐于上、或发汗于表、或清利于下、或表里两解、或上下同治、或斡旋于中等,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与普遍联系的观点。(3)加水量的研究首先对加水量与剂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根据徐灵胎《伤寒论类方》中的分类方法,将《伤寒论》诸方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葛根汤类、柴胡汤类、栀子汤类等十二类,逐类逐方计算其加水量与剂量的比值。其中对标准计量的折算,采用的折算标准为“1两=13.8g,1升=200ml”,对非标准计量的折算,除半夏已据有关文献确定为“生半夏1升=69g”外,其他基本采用畅达、郭广义的实测数据;计算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方,其加水量与药量的比值在5-10之间,其中桂枝汤的药水比例与《本草经集注》所载基本一致,认为在加水量方面,桂枝汤的加水量与药量的比例可能代表了古代一般药物煎煮时加水量的普遍规律;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该比值可上下浮动。其次对影响加水量的其他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方中药物的质地与药性,方剂的功效、煎煮溶媒的种类等会对加水量产生影响,而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去滓再煎等则对其影响不大。加水量直接影响汤剂的质量,对于加水量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4)煮取量的研究对《伤寒论》汤剂煮取量情况进行整理统计,以明其煮取量概况,分析了《伤寒论》汤剂煮取量、服药量(包括服药次数、每服药量)的关系,认为煮取量是影响汤剂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参量,其实际由服药量决定,而确定的依据仍是辨证论治,这也充分体现了煎煮法是理、法、方、药诊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5)加水量与煮取量的关系研究加水量与煮取量是影响汤剂质量的两个重要参数,对《伤寒论》汤剂加水量与煮取量的有关数据进行了整理,探讨了二者的差值关系与比值关系,认为这两个量在控制汤剂的煎煮过程,把握汤剂的煎煮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6)煎煮时间研究对《伤寒论》中汤剂煎煮时间的表示方法进行了归纳,并对其中使用得最多的“以水多少升,煮取多少升”的表示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对《伤寒论》有关量进行折算的结果,同时借助现代研究的一些成果,包括药物吸水系数及煎煮火候大小(每分钟蒸发量),按加水量公式,即加水量(Q)=药量(W)×吸水系数(K)+煎取量(R)+单位时间蒸发量(V)×煎煮时间(T),计算每一方的煎煮时间,得出了《伤寒论》汤剂煎煮的时长。并对《伤寒论》汤剂在煎煮时间上的一般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去滓再煎剂与补益剂及含有先煎药物如麻黄、葛根、蜀漆、茵陈、茯苓的汤剂煎煮时间长,而回阳救逆类方煎煮时间相对较短;对于同一类方中功效相近的方,应证急,药性峻猛者,煎煮时间长,反之则短,如攻下剂、回阳救逆剂、清热剂、解表剂等;对于不同类别的方中功效一致的方,在煎煮时间上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如温补剂中证急药峻者,煎煮时间短;反之则长。这也证实了煎煮时间对药物功效的影响,煎煮时间同样能够影响药物的作用趋向,使其在作用部位上具有选择性。另外,对《伤寒论》中有特殊煎煮要求的汤剂的煎煮时间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先煎、后下类药物的煎煮时间皆据证而定,非常灵活。由此可以看出方剂的功效与煎煮时间密切相关,煎煮时间对于其功效的发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综上可见,煎煮法是《伤寒论》理、法、方、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环节之间紧密联系,共同保证了经方出神入化的疗效。《伤寒论》汤剂的煎煮法为后世树立了学习的典范,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为现代汤剂制备方法的改进与规范化提供方法上的保证。2汤剂制备方法规范化研究通过对现代汤剂制备现状的分析,已明煎煮规范的重要性,探讨了制备方法规范化的具体内容,包括设施、设备方面的物质保障与方法、技术方面的专业保障,并据对《伤寒论》煎煮法研究的相关成果,拟对有关煎药规范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为真正做到依证煎药,设想将煎药规范与处方相结合,以期达到常法与变法相结合,灵活施用的目的;并基于中医汤剂剂型的特殊性与现行中药饮片处方笺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满足上述要求,拟对现行中药处方笺进行了一些改进,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