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人的乱世记忆——靖康主题的书写与再书写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de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靖康之变是有宋一代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南犯,攻破东京,胁二帝北上。这场由少数民族造成的虏乱,直接导致了中原大地的沦丧,北宋王朝的灭亡。从此以后,每个南宋人心中都有了一道名为靖康之变的阴影,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对这一阴影进行回顾重写,于是,靖康记忆便不再孤立凝固,而是同南宋军事外交政策、政治社会背景、文学艺术和民间通俗文化息息相关。本文将以靖康主题为中心,探讨靖康主题书写与时代文化内涵之间的深层关系。  全文将分成六大部分进行论述,分别为绪论、正文四章及结语。  第一部分为绪论,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确立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二是理清本文的内在逻辑,并做一些初步的准备工作。  第一章首先考察的是靖康主题在历史书写中的表现,选择了《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宋史》这三部研究两宋历史的重要典籍,和大量包括了靖康主题的宋人笔记。本章进行史料梳理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后续章节的研究提供史料基础和历史背景;二是由于史传、笔记本身也属于南宋人靖康记忆的一部分,有着文学价值,可做思想、文化层面的分析。  第二章是对亲身经历了靖康之变的文人作品进行考察分析,属于靖康主题的原始书写阶段。这一阶段是靖康主题写作的集中爆发期,作品资料非常丰富,故而单独列为一章。本章分析底本为大量的诗、词、文、笔记,分析方式是资料的罗列与总结,分析重点是南渡文人在针对汴梁兵祸、二帝北狩、南渡流离三个方面进行创作时,作品中呈现出的文体特征、实录精神、理性反思和感性抒情。  第三章是对靖康事变后才进入青少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南宋中后期的文人作品进行考察分析,属于靖康主题的再书写阶段。这一阶段是靖康主题写作的平稳演进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创作比重逐渐下降,文学底本分布越发散乱,故而全部纳入一章。本章的分析方式是典型个案分析,分析重点是靖康主题再书写在南宋国是变动和文学潮流发展下的演变特点,即中兴时期的概括性、意象化,晚期的消解与衰颓,宋元易代时的异变。  第四章考察的是靖康主题在非精英主流文学——小说故事中的表现。本章以传奇小说、笔记小说和白话小说为分析底本,分析在世俗的民间文化影响下,靖康主题故事中史实的虚构化、人物的典型化和泛滥的阴阳天命思想。
其他文献
近几十年,关于岑参西行诗的研究成果丰硕,概括起来有四方面:对岑参生平事迹的考证与研究;对岑参诗中涉及的西域地名与西域风情的考证;对岑参西行诗的多角度阐释与解读;与其他
低噪声放大器的主要作用是放大天线从空中接收到的微弱信号,降低噪声干扰,以供系统解调出所需的信息数据.根据系统灵敏度公式S=-174+NF+10㏒BW+S/N可以看出在带宽、解调门限
汉赋兴盛于汉代儒学独尊、经学勃兴、统治者积极制礼作乐的时代背景之下,并成为代表有汉一代风貌的文体。因此,汉赋与汉代礼仪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本文共分四章,探讨此问题,
从越南历史上看,越南跟中国的来往关系始于公元前200年左右,两个民族的语言也开始有了交流。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大概到1884年法国取代中国的地位为止,越南语与汉语的接触有了两
从十七年(1949——1956)到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小说描述的历史经历了从“史诗”到“秘史”的转变。本文探讨的“史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族英雄史诗这一诗歌体裁,而是指修辞上对
语言接触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前沿领域。本文以社会语言学的语言接触研究为视角,以阿尔泰语系中维吾尔语、锡伯语与新疆汉语方言的词汇学和语义学理论知识为依托,以阿尔泰语
近年来,新医改政策不断推进,但是人们对医疗的需求仍然十分旺盛,如何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成为当前各大医院面临的难题.为此许多医院寻求解决之路,打造“智
司空图的“韵味”说上承刘勰的“余味”说、钟嵘的“滋味”说,集“味”之大成,后启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禛的“神韵”说;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说,还处处受“韵味”之泽溉,为中国
提出了一种基于Benders分解法的优化方法,以解决电力市场下的长期发电机组检修计划问题。该优化模型以总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包括检修约束和系统可靠性约束。应用此方
《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标示出所收录的方言词语,为方言词的研究提供了广阔平台。随着近年来各界对方言词汇研究的重视,方言词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词典中标词的认识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