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为出发菌种,筛选出高产酸性能的嗜酸乳酸菌,以棉粕和玉米为固体发酵底物,采用所选育菌种进行发酵,研究发酵条件参数、底料组成、接种量的优化以及发酵产物代谢组分和营养价值。并就发酵棉粕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血液理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嗜酸乳杆菌发酵棉粕的综合评定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由四个部分组成。试验一:从S1、W2、J2三株嗜酸乳杆菌中选取一株产乳酸较高、生长较好的菌株,并对该菌株进行自然选育出一株高产乳酸的菌株,并鉴定其为嗜酸乳杆菌。试验二:旨在优化嗜酸乳杆菌发酵棉粕的发酵工艺,采用4因子5水平的正交设计法和二因子有重复观察值相结合的设计方法,通过发酵底物中乳酸含量,确定发酵参数、发酵底料组成和接种比例。试验三:分别采用嗜酸乳杆菌S5、W2、J2按照试验二的优化条件发酵棉粕,分别为对照组、S5组、W2组、J2组共4组,研究发酵产物中有机酸、B族维生素、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试验四:选取1日龄AA肉仔鸡100羽,随机分成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对照组添加6%的未发酵棉粕,试验组添加6%的发酵棉粕,研究嗜酸乳杆菌发酵棉粕对AA肉仔鸡生长性能、血液理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试验一:菌株S5在培养36h后其产酸量可达2.14g/L,通过生理生化鉴定和16SDNA全序列分析法确定其种属,然后经过Gene Bank基因比对确定同源基因,用DNAMAN软件绘制系统发育树,鉴定为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试验二:嗜酸乳杆菌发酵棉粕的优化结果为:温度为37℃、时间为48h、底物初水分为30%、初始pH为6、底料组成为棉粕:玉米为9:1;接种量为50mL/kg。试验三:S5组较对照组,戊酸含量极显著提高了49.32%,琥珀酸、柠檬酸显著降低了77.57%、1.93%, VB1、VB2、VB5的含量极显著提高了28.53%、50.91%、89.47%(P<0.01),亮氨酸、赖氨酸含量分别极显著提高了19.84%、33.63%(P<0.01);W2组较对照组,戊酸、柠檬酸显著提高了79.82%、10.77%(P<0.01), VB1、VB3、VB5极显著降低了19.43%、91.35%、23.52%(P<0.01),亮氨酸、苯丙氨酸含量分别极显著降低了16.64%、4.43%(P<0.01);J2组较对照组,戊酸、琥珀酸的相对含量极显著提高了127.19%、14.95%(P<0.01), VB1、VB2、VB3、VB5分别极显著降低了44.54%、23.50%、91.47%、23.52%(P<0.01)。试验四:添加嗜酸乳杆菌发酵棉粕后,(1)在0-42日龄,肉鸡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分别显著提高了10.20%和15.41%(P<0.05),料重比下降了4.63%(P>0.05);(2)在0~21日龄,肉鸡血清中白蛋白、总蛋白分别显著提高了10.64%、5.68%(P<0.05),甘油三酯显著提高了23.73%(P<0.05),总胆固醇显著降低了6.72%(P<0.05);(3)在21-42日龄,肉鸡血清白蛋白提高了2.86%,但差异不显著(P>0.05),总蛋白显著提高了8.14%(P<0.05);甘油三酯显著提高了9.68%,总胆固醇极显著降低了25.49%(P<0.01);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含量显著提高(P<0.05)。结论:试验一:经过选育,确定了一株产酸性能较好的嗜酸乳杆菌S5。试验二:确定发酵产物中乳酸含量最优的发酵参数为,温度:37℃、时间:48h、底物初水分:30%、初始pH:6、底料组成:棉粕:玉米=9:1;接种量:50mL/kg。试验三:发酵产物中的有机酸、B族维生素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因菌种而异,其中菌种S5发酵产物中的有机酸、B族维生素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得到了明显提高。试验四:肉仔鸡的日粮中添加嗜酸乳杆菌发酵棉粕能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血液理化指标及其免疫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