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山东省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急性胸痛患者的就诊时间分布规律,以及就诊时间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急诊治疗及分流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组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8月23日在本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入选标准:所有性质的急性胸痛,包括压榨样痛、针刺样痛、钝痛、烧灼痛、闷痛、胀痛等及胸痛等同症状,且患者在就诊前24小时内有症状发作;年龄≥18岁;由患者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创伤所致胸痛;有明确病因的慢性炎症或结缔组织病等引起的慢性疼痛;由恶性肿瘤等引起的慢性疼痛。前瞻性连续的纳入在该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所有数据现场采集,科研护士连续登记并填写统一的病例报告表。招募医学生并培训合格后将数据录入《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急救调查系统》,调查完成后将数据导出。结果: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8月23日在本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共计2031例,排除40例因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最终收集到1991例患者信息。1.急性胸痛患者就诊时间的昼夜节律:就诊时间高峰为上午9点至11点、下午3点至4点以及晚上7点至9点,低谷在凌晨2点至5点。白班(08:00-16:00)和小夜(16:00~00:00)就诊人次较多,分别占急性胸痛就诊总人次的40.68%和41.84%;大夜(00:00-08:00)就诊人次较少,占急性胸痛就诊总人次的17.48%。工作日就诊的日均人次与周末就诊的日均人次差别不大,分别为6.12人次/天和6.00人次/天。2.就诊时间与患者流行病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在年龄分布方面,白班、小夜、大夜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年龄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小夜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年龄<65岁的患者比例(63.63%)明显高于白班和大夜(分别为55.31%和53.16%,P<0.05)。小夜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中少数民族比例明显高于白班和大夜,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患有高血压的急性胸痛患者,小夜就诊的比例(46.34%)低于白班和大夜(P<0.05)。3.就诊时间与辅助检查的相关性分析:大夜进行入院ECG检查的急性胸痛患者(99.14%)明显高于白班和小夜(分别为94.81%和95.20%,P<0.05)。白班、小夜和大夜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心肌酶学检查时间分布的组间差异显著(P<0.05)。4.就诊时间与急诊治疗的相关性分析:白班、小夜、大夜就诊的STEMI患者在急诊PCI介入治疗比例和球囊扩张时间均未见组间差异。小夜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中,接受药物治疗的占87.07%,该比例明显高于白班和大夜(分别为78.64%和75.87%,P<0.05)。工作日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中STEMI患者比例低于周末,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就诊时间与急诊分流的相关性分析:白班、小夜和大夜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中滞留时间的组间差异显著(P<0.05)。白班、小夜和大夜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的去向组间差异显著(P<0.05)。6.辅助检查与药物治疗相关性:辅助检查和药物治疗不完全匹配。结论:1.急性胸痛患者就诊时间与患者年龄、民族、既往高血压及CABG病史、心肌酶学检查时间、中成药应用、急诊滞留时间及离开急诊去向均相关。2.进一步加强急性胸痛患者的规范化救治,尤其是非工作时间就诊患者的辅助检查、急诊治疗和分流的规范性。3.急性胸痛患者总体滞留情况不容乐观,多数患者滞留时间大于6小时,应加快急诊分流,减少急诊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