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Trigemin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TSEP)检测办法对临床确诊干眼症不伴有眼睑痉挛患者、临床确诊眼睑痉挛患者及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眼部疾患的正常人进行皮层多部位记录研究,比较三者检测出的峰间期、峰峰幅度数值,分析单纯干眼症的患者及眼睑痉挛患者颅内三叉神经感觉传导通路各部位核团兴奋性的变化情况,并探讨TSEP是否可以作为眼睑痉挛患者早期筛查及诊断的客观指标。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Ⅰ),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干眼症患者20例(Ⅱ),20例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的眼睑痉挛患者(Ⅲ),三组间岁数、文化水平、性别无统计学差异。对三组人群分别检测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采用皮层多点记录方法,两两比较,分析C(5,6)位点记录的N13-P19、P19-N30峰间潜伏期,N13/P19、P19/N30峰间波幅,F(5,6)位点记录的N13’-P19’、P19’-N30’峰间潜伏期,N13’/P19’、P19’/N30’峰间波幅等双侧中枢成分数值区别。结果:C(5,6)记录点所得的N13-P19、P19-N30峰间潜伏期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与Ⅰ组比较,P19/N30峰峰幅度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N13/P19峰峰幅度与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N13/P19、P19/N30峰峰幅度均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Ⅱ组比较,前组N13/P19、P19/N30峰间波幅明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F(5,6)部位记录,N13’-P19’、P19’-N30’峰间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N13’/P19’、P19’/N30’峰峰幅度与Ⅰ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Ⅲ组与Ⅰ组比较,前组N13’/P19’、P19’/N30’峰间波幅较后组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Ⅲ组与Ⅱ组比较,前组N13’/P19’、P19’/N30’峰间波幅较后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SEP提示眼睑痉挛患者脑桥、丘脑/基底节、初级感觉皮层、辅助运动皮层的神经核团存在高兴奋性。2、TSEP提示干眼症患者丘脑/基底节、初级感觉皮层的神经核团存在高兴奋性。3、干眼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眼睑痉挛的发病机制相同。4、TSEP可能成为眼睑痉挛早期筛查的客观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