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对精神性的追求,使得提倡健康饮食、自然疗法、全息疗法、心想事成到追求新精神性成长及意识提升等议题从21世纪开始受到国人的关注。城市涌现出来了大量的新精神消费空间,比如素食餐厅、瑜伽会所、禅修会所、中医养生馆、美容SPA会所、书店等。新精神性实践以及由此而生的新精神性空间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新文化地理现象。本文选取素食餐厅这一重要的精神消费空间为研究对象,引入精神性理论和情感概念,对中国精神性消费空间的特征、流变和构成因素以及形成机制做出探究。研究的意义在于以新视角探讨城市精神消费空间背后的经济、社会关系、文化机制;并且探讨在中国语境下的精神性消费空间的特征,解读现代人对精神性消费空间的新要求。通过对我国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性消费空间的深度解析,反映中产阶级的文化表达、诉求和身份认同。为当下精神性消费空间提供理性的发展方向,为政府、城市规划工作者以及其它领域的经营者有关精神性消费空间科学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首先对中国城市精神性消费空间的特征与流变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中国人的精神性内核,以及中国城市精神性消费空间的特征,发现中国城市精神性消费空间有四个特征:寄寓中国文化意蕴、践行中国传统道德、呈现中西文化交融、交互传统现代层次。探究了精神性消费空间向精神空间转化的流变过程。随后,通过素食餐厅案例研究,深入剖析了精神性消费空间的构成要素和精神性消费空间的形成机制,分别以物质空间、道德空间、文化空间等三个空间层次及其相互作用解析精神性消费空间的结构,发现物质空间支撑着道德空间,道德空间作为内核扩展为文化空间,文化空间激活了物质空间。研究还发现,在现代精神性实践中,精神性和世俗性实践及其空间的严格边界趋于模糊。本文的案例研究揭示了饮食作为一种世俗的日常活动能够与精神性活动联结起来。素食作为一种特殊的具身性实践,满足了人们对于传统“孝”、“仁”道德体验和以健康为核心的新精神体验。鸡鸣寺百味斋在义工服务员与消费者的素食实践形成了以孝仁为主的自下而上为主的道德空间,而大蔬无界餐厅主要在创办者的意图指引下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有指引性的道德空间。素食消费者通过个人的精神性实践构建了生动情感涉入的表征性空间,使素食餐厅转化成为都市中的平静地方和心灵之家,并且继续加强个人的平静感和归属感。本文旨在探究精神性视角下的中国精神性消费空间的生产,探究中国语境下的精神性消费空间的特征、构成要素及形成机制,并且从宏观角度、中观角度、微观角度提出精神性消费空间的建议,关注国民的精神性获得。本文正文共约53 000字,图表19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