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权分置”有利于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但规模化不等于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市场自发扩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加以引导。本文认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进程与城乡一体化进程始终是相伴而行、相辅相成的,尽管实施了“三权分置”,但在城乡二元结构取得实质性变革之前,庞大的兼业农基数决定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会经历一个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的缓慢过渡期。在此期间,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面临以下三大问题:一是主体本身的规范问题,即缺少大而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现象严重、传统小农经营模式对于家庭农场现代化发育的束缚;二是主体结构的优化问题,即主体之间的松散联结不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三是主体环境的保障问题,即来自于庞大兼业主体数量的制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资本流入不足、农业科技支撑与保护有限、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土地流转机制尚不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未落实到位与城乡配套改革不到位则进一步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进度。“三权分置”下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需要立足于这些现实情况,以市场化为导向,通过优化企业经营环境、规范合作社治理机制、强化家庭农场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各类主体的培育质量;以产业化为目标,通过搭建对接平台、延伸产业链条、创新合作模式构建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同时,通过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