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薛博瑜教授门诊26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病案中的证型、病位、病性、症状、常用药物、常用药对、常用药物组合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归纳、提炼薛博瑜教授(以下简称薛教授)辨治乙肝肝硬化的经验要素,从而更好的传承薛博瑜教授的治疗经验,为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提供一些思路。 方法:搜集整理薛博瑜教授门诊中确诊为乙肝肝硬化的患者且信息完整的病案,利用medcase系统进行数据录入后导出,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13、数据关联规则分析平台(ARAP,Association Rule Analysis Platform)、Xminer Operation Tool运算工具等软件进行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挖掘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根据挖掘的结果探讨薛博瑜教授对乙肝肝硬化辨治规律。 结果: ①证型、证素:通过频数分析:出现频率较高(>10%)的证型为肝肾阴虚证(24.62%)>脾虚湿困证(23.11%)>肝郁脾虚证(14.39%)>肝郁血瘀证(14.02%)。对证型进行拆分后,出现频率较高的病位证素(>10%)为肝(99.62%)>脾(75.76%)>肾(31.44%)。出现频率较高的病性证素(>10%)为气虚(89.39%)>血瘀(88.64%)>湿(71.21%)>阴虚(68.18%)>热(45.83%)>气滞(43.94%)。通过关联分析:关联性较强的证型组合主要有:肝郁血瘀证+脾虚湿困证、湿热蕴脾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证素组合:气虚+肝、血瘀+肝、(血瘀,气虚)+肝、血瘀+气虚、(血瘀,肝)+气虚、血瘀+(气虚,肝)、气虚+(血瘀,肝)、气虚+血瘀。 ②本病常见症状较杂,分布全身,频数分析:高频症状(频率>10%)中按出现频率从高到低分别为乏力(31.44%)>口干(20.08%)>大便溏(15.15%)>不寐(14.39%)>腹胀(14.02%)>怯冷(13.64%)>口苦(12.50%)>齿衄(12.12%)。最常见的舌象为舌质红(34.09%),舌苔以苔薄最为多见(87.50%)。内关联分析:不寐+乏力、齿衄+乏力、齿衄+口干、大便溏+乏力、乏力+口干五个常相伴出现的症状组合。 ③治法:频数分析高频率(>10%)的治法为清化(69.32%)>柔肝(56.06%)>益气(44.32%)>养阴(20.83%)>健脾(17.05%)>化瘀(12.50%)。内关联分析可见柔肝+清化、益气+柔肝、益气+清化。 ④用药:频数分析:出现次数排名前30的药物中:补益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归经上肝>脾>肺>胃>肾=心,药性多为温、平,药味多为甘>苦>辛。排名前10位药物为黄芪、丹参、炒白术、赤芍、黄精、白芍、木香、八月札、莪术、焦山楂。补益药在所有出现4627味药物中占了34.25%,当中尤以补气(16.50%)、补阴(11.70%)为主。其次为清热药(13.65%)>理气药(11.16%)>活血化瘀药(11.05%),余13类药物占比均<10%。共提取12种归经,排名较前的为肝>胃>肺>脾>肾,和病位证素肝>脾>肾>肺>胃基本相符。共提取19种性味,可看出药物性温>寒>平>微寒>微温,味甘>辛>苦。内关联分析提取常用6个药对:生黄芪+黄精、炒白术+生黄芪、生黄芪+丹参、丹参+赤芍、赤芍+白芍、生黄芪+赤芍。通过聚类分析提取4组基本方,几乎均由补益药、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组成。 结论: 薛博瑜教授认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位多在肝、脾、肾三脏。本病气虚、血瘀、湿、阴虚、热、气滞较为常见,多为久病,正虚普遍存在。临床用药注意顾护脾胃、阴液,治疗上在辨证基础上,多采用清化、柔肝、益气、养阴、健脾、化瘀相结合。常用药物组合多为补益气血及肝肾之阴及清热、活血化瘀药物的药物为主,常配合理气药物,或配合养心安神药物、利湿退黄药物、化痰散结药物、利水消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