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电影叙事学、传播学为理论支点,以定性研究为主,以定量研究为辅,从新世纪小说电影改编所处的文化语境、改编者的个人风格、改编对象的文本和题材特征、改编的方法和策略切入,结合具体电影案例,对新世纪小说从文字到电影的转化过程进行系统性研究。研究得出:新世纪小说改编电影热潮有增无减的外部原因在于良好的政策环境,激增的观影需求,以及创作危机的凸显。被改编的新世纪小说的文本具有电影化倾向,篇幅以中篇为主,表现当下生活和建构民族历史记忆的小说备受改编者的青睐。改编群体主要由新生代导演和知名导演构成,制片方及投资方也在改编过程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及对传播效果的考量影响着他们的改编行为。在对新世纪小说进行影像转化时,原著发生了情节重构,人物变异,主题偏移,叙述方式的转变,表现力得到提升。 首先,新世纪以来,一系列电影产业政策的出台表明了政府发展繁荣中国电影的决心,使得电影业从制片、发行到放映得到“全领域”改革,最大程度地调动了电影从业者的积极性,而安定的时局使得各类人群走进影院,通过看电影寻求身份认同和情感宣泄。尽管电影市场发展迅猛,但创作危机不容忽视,表现为缺乏好故事,不知如何讲好故事,造成该局面的原因在于编剧的边缘生存状态,以及其主观上的准备不足。由于电影和小说的“共读效应”,改编成为缓解中国电影创作危机的重要方法。 其次,被改编的新世纪小说以中篇小说为主,具有电影化倾向,表现为空间化的叙述方式,充满意象的语言,经典的故事结构。当下生活和民族记忆是改编者偏好的两种题材。表现当下生活的小说将目光对准底层人民“向城求生”的生活状态,以及都市人的情感缺失;建构民族记忆的小说关注特殊年代中的人物命运,展现鲜为人知的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不同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新生代导演和“名导”对于新世纪小说的改编,新生代导演通过改编寻求在电影市场上的突围,“名导”通过改编实现电影风格的转向。新世纪小说改编电影的制片方多为民营电影公司,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尝试投拍小说改编电影宣传城市形象。 再次,改编电影较原著发生了情节重构、人物改写、主题偏移,话语表现力得以提升。在事件的选择上,多增加情感冲突,删除苦难叙述;在事件的组合上,常使用延迟策略和重复策略;对于结局的处理存在道德化和冷漠化的倾向。在人物的塑造上,通过将多个次要人物的属性集合转嫁到新创立的角色上,将人物的行动放置于时代大潮下进行叙述,使得原著中的次要人物得以具象化;原著中的主要人物因表意的需要,形象由立体化变为平面化。在主题的表述上,原著的主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简化、升华和置换,“新英雄主义”成为一种主题范式。在话语层面,通过变动叙述视角,调整叙述时序,实现了叙述方式的转换;通过人物语言的口语化,移植或添加旁白,增加物象符号,运用夸张的色彩,提升了空间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