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政党建立以来,世界各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制度性选举或是暴力革命等方式,执政党开始登上政治的舞台。随着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民众的政治觉悟日益增加,政治局势变得复杂多变。在上世纪,近代世界连续执政最长时间的苏联共产党在执政74年后陨落、执政长达71年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在大选中落败,辉煌一时日本自民党分崩离析等等,自古至今,无论中西,不管是制度性的选择还是社会性的淘汰,即使是经过艰苦斗争建立政权亦或执政实践中政绩斐然的政党,都未执政达百年。因此,执政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各个国家执政党首要关注的问题。为了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执政党需要找出一种稳固且理想的执政安全模式。该模式可以作为执政党执政之圭臬,明确执政安全的危险“下限”,将自身的统治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使政权不断得以稳固。通过对执政安全的基本问题入手,对其核心概念、相关概念和易混淆概念进行研究。明确执政者在执政安全活动中的所产生的重要行为,执政安全并不属于个体人的安全感知,并且执政安全、政治安全和国家安全在对象性的概念中是完全不同的。执政安全与政治安全在政党研究领域是主体不同的平行关系。执政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相同,也具有自己的安全体系,体系内的每个领域都会执政安全造成影响并对这些概念进行明确的区分与把握。通过对基本概念的研究,剥离间接且无关的安全内容,建设出影响执政安全的体系框架。模式的构建以执政安全体系为研究的出发点。但是由于执政安全问题的主体单一,客体多元,因此影响执政安全的要素亦是多元。以执政党为主体的执政要素,从内外两个维度进行归纳。自政党建立到政党政治的发展期间政党本身以及政党制度尚未完善,执政党失去执政地位大多是由执政党本身的缺陷所造成的,所以影响执政安全的内生性要素从纵向历史性的政党事件中归纳。随着政党的政治制度和规范性的不断完善,但政治局势却复杂多变,并且民主政治日益发展,执政党如若长久执政面临的外部要素不断增加,所以影响执政安全的外生性要素在横向的现代政党政治中发掘。自内而外以横、纵双向归纳分析影响执政安全的具体要素,并通过历史上与近现代不同国家不同政党的事实执政基本情况印证要素的可靠性与真实性。运用内外要素归纳出影响执政安全的具体六要素,即执政合法性、中央集权、权力制约、生产力发展、社会支持和体制改革六个因素。通过对六要素的分析,在执政安全体系中整合出影响执政安全的核心安全领域、次核心安全领域以及边缘安全领域。边缘化领域由于所造成的较小影响或为间接影响而不予以考虑,以核心安全领域与次核心安全领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执政安全模式的“主体建设-结构塑造-机制分析-圭臬构建”,构建出直观的执政安全模式,通过该模式分析出,在执政安全体系中的政治安全领域作为模式的核心,对执政安全的其他安全领域有着强大的内聚调控作用,此领域一旦出现问题,整个执政安全模式都会瓦解。社会安全领域的稳固可以极大的提高执政安全模式的容错率,执政的合法性以及社会的支持方面的优势使得执政党的执政空间更广、错误的回旋空间更大。所以社会安全领域的发展对的执政安全起着保障性作用。构建的稳固执政安全模式同样具有主体内缩、客体外延以及固有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的构建困境。它作为一种执政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形成无论从执政党主观的意识形态出发还是从符合普遍客观执政规律的要求出发,都有其合理的规范化路径。路径的探索再次回归到执政安全模式中的四个主体安全领域: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与文化安全四个方面,并结合稳定性与发展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四个角度进行研究。执政党通过这些路径可以达到执政安全状态,而这些路径的分析与归纳,对于执政安全模式主体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