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沿海滩涂围垦是缓解我国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手段,但是开发活动并没有很快带来土地资源优势,却面临着长期的土地改良问题,并对垦区滩涂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江苏省东台市沿海滩涂垦区为研究对象,对同一区域内2005年、2009年和2013年三个不同年代垦区自然植被演替、生长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并探讨其相互关系,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垦区植被总体分布特征由初期的条带状分布演变为镶嵌分布特征。2013年垦区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群落呈条带分布,而至2009年及2005年不同群落类型镶嵌分布特征明显。2.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应用重要值、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生长特征,结合时空代替法分析,对垦区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结果分析表明:2013年垦区互花米草重要值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加不断减小,盐地碱蓬则总体相反,2009年及2005年垦区不同物种重要值空间分布极值现象趋于弱化;绝对密度和绝对盖度指标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与物种重要值保持一致性,并可区分物种间差异;物种多样性受围垦年限及离海距离共同的影响,Ma指数随着离海距离及围垦年限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H指数、D指数和JP指数则先减小后增加。总体上,围垦年限8年左右时群落结构最均衡,均匀度最高,多样性最好。3.垦区土壤以粉砂粒为主,自海向陆粒径大小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特点(不包括光滩)。2013年垦区粒径大小关系为光滩>盐地碱蓬群落>互花米草+盐地碱蓬群落>互花米草群落。2009年垦区土壤自海向陆依次变细,并延续至2005年垦区。随着围垦年限的增加,表层(0-30cm)土壤颗粒大小趋于均匀。2013年垦区盐地碱蓬群落以底聚型为主,互花米草群落则更均匀,堤外互花米草群落粒径分布也较为均匀,光滩则为中间型或表聚型;2009及2005年垦区以均匀型为主。4.垦区土壤盐分水平变化总体为自海向陆降低,即沿互花米草群落→互花米草+盐地碱蓬群落→盐地碱蓬群落→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等群落演替方向逐渐递减,但后续出现的群落样方有所反常。盐分垂直变化特征以表聚型为主,2013年垦区互花米草群落还兼具底聚型和均匀型等多种类型,与此相比,堤外互花米草群落为均匀型,2009年仅白茅群落盐分含量较低且分布较为均匀。5.垦区土壤总体较为贫瘠,自海向陆总体上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但也因地上物种生物量大小及养分的海源性等导致个别指标间出现并非沿序列增加的情况。2013年垦区土壤有效磷、有机质以互花米草群落含量最高,速效钾以光滩处最大;2009年垦区白茅群落下养分总体较该垦区内其他群落类型下高;2005年垦区各养分含量无显著增加。不同植被类型下四种养分指标含量垂直分布特征多样,总体上为表聚型。6.垦区土壤平均粒径及粘粒百分比含量与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间成显著相关性;粉砂及砂粒百分比含量与其相关性相对减弱。盐分与有机质、速效钾显著正相关,pH与速效钾显著负相关,其他则相关性较差。有机质与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均显著相关,其中与速效钾的相关性最好;全氮与有效磷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正相关相对减弱;有效磷与速效钾间相关性较显著。7.垦区植被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研究表明:颗粒物与植物物种分布相关性最大;不同物种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互花米草群落下养分含量最大,盐地碱蓬对养分含量的响应能力较差。而主要物种互花米草及盐地碱蓬生长与土壤盐分的关系发现:盐分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物种生长。互花米草的生长还与一定深度盐分变幅大小有关;盐地碱蓬的生长状况还受土壤水分大小影响。总体上,互花米草堤外长势优于垦区内,且垦区内以群落中部长势最佳;自海向陆盐地碱蓬长势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