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渝方言剧是电视时代电视剧与川渝地区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从上世纪80年代逐步成型到今天,川渝方言剧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兴起、高潮、衰落等发展阶段,向观众们展示了川渝大地的风土人情,丰富了川渝地区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本文将着重围绕全球化大环境下川渝方言剧衰落的内外部原因、川渝方言剧未来的生存与突破方面进行研究。一、在论述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基础上,介绍了国内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总结了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二、对方言剧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方言剧的定义,特征和分类;论述了全球化的概念,为进一步分析川渝方言剧兴衰打下基础。作为方言与电视剧的结合体,方言剧不仅是用地域方言作为人物对话用语和全剧的信息载体,它还应以题材内容所蕴含的整个地域文化为背景,并符合所选地域审美标准进行制作。方言是方言剧最直接的特征。在表演时使用方言是演员塑造人物形象最直接的手段;而剧中人物使用方言,可以极大地拉近电视剧与观众的距离。方言剧的第二个特征是地域文化特征。方言的背后承载的信息、情感等都是地域文化的体现。方言中承载的各种信息很多都是地域文化的体现,地域内民众的日常生活被方言剧演绎出来,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也被融入方言剧中,使方言剧得到本地受众的认同,是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利用。同时方言剧的地域文化特征更好地展现了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弘扬了地方特色。方言剧的第三个特征是草根性。方言剧大量采用地域文化中的各种平民化、大众化的文化元素,充满乡土气息。一方面方言剧采用方言作为表述方式,使用方言的绝大多数是该地域内土生土长的民众,保证了方言剧拥有大量的收视群体;另一方面,方言剧本着贴近现实生活、再现生活的制作原则,成为面向大众的通俗艺术。本文研究的川渝方言剧是以川渝地区的方言(主要是成都话、重庆话)为电视剧信息载体,以川渝地区的地域文化为背景,展示川渝大地的山川景色、风俗人情和叙事特点等元素的艺术作品。文中所提到的全球化背景主要指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指一种世界文化发展过程,它是以文化传播技术为媒介、以经济全球化过程为基础,产生的不同文化在全球层面上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三、总结川渝方言剧发展的历史,从传播学、语言因素、审美特征等方面重点分析川渝方言剧兴盛的三个阶段。川渝方言剧兴盛时期共有三个阶段:《死水微澜》和《凌汤圆》奠定川渝方言电视剧的基础,《傻儿师长》与《山城棒棒军》引领川渝方言剧的发展高峰,川渝方言剧“集约化”生产的形成。到了第三阶段,川渝方言剧不仅在川内拥有极高的声誉,而且其经典作品在国内各地广泛播出,风靡全国。川渝方言剧的兴盛背后有川渝方言自身的语言因素,也有川渝方言剧适应了区域化传播的原因,观众认同其风格、价值、信仰、历史、制度、地理环境和行为模式。川渝方言剧对共享同样知识背景和生活方式的地区市场上的川渝观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四、结合全球化背景为中国电视剧产业带来的时代变革,重点从理念、类型、叙事方式、营销模式和观众喜好等因素,分析川渝方言剧衰落的原因。然而从本世纪初开始,在“集约化”制作方式下生产的大批川渝方言剧却落到了无人问津的尴尬境遇。在内部环境中,首先川渝方言剧缺乏与外界交流,始终都只是在复制《凌汤圆》与《傻儿师长》的模式,在播放时也仅仅只是面向川渝地区观众,而并没有积极开拓其他地域的市场,且有的剧情太过俗套或重复,使得观众产生视觉疲劳甚至是厌恶感。其次,很多作品本末倒置,过分的看重方言在电视剧中的作用,甚至出现了为表现方言而拍摄电视剧的理念,导致川渝方言剧整体质量下降。而在外部环境中,全球化冲击了中国的整个电视产业,并导致我国电视剧产业升级,在剧种越来越丰富的同时,更多的电视剧在制作理念、叙事方式、营销模式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受众对电视产品有了更多的需求,其自身喜好也发生了变化。但川渝方言剧并未顺应潮流做出改变,最终在内外部原因的作用下走向全面衰落。五、在全球化大环境下,分析研究川渝方言剧的生存现状,并为川渝方言剧未来突破提出发展对策。根据衰落原因的分析,对川渝方言剧提出几点建议:更新理念,宣传川渝;定位全国,拓展题材;定位农村,规避风险和改变营销模式。结合当下新的传播环境、川渝地区新的文化风貌、新的发展形势提出川渝方言剧突破的几个方向:新泛方言剧、区域化下的窄播化、挖掘新的文化形象、建立新的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