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中学生校园欺凌的现状和特征,探讨校园欺凌(包括欺凌、被欺凌、欺凌-被欺凌三个角度)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中学生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已建立好的三个研究现场的中学生为被试对象,这三个研究现场分别为南昌大学附属中学、临川二中、崇仁二中,均为完中。以校内就读的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中文版Olweus欺凌问卷及应对方式问卷对上述三所中学的7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中学生校园欺凌的特征在调查的7129名中学生中,其过去1年的校园欺凌报告率为7.8%(556/7129),被欺凌报告率为18.8%[1342/7129],欺凌-被欺凌的报告率为5.1%(366/7129)。对于此三种行为(欺凌,被欺凌,欺凌-被欺凌),男生报告率均高于女生(均P<0.001),而初中生报告率均高于高中生(均P<0.05);不论是经常遭受长辈责骂还是经常遭受长辈体罚的中学生报告率均高于未经常被长辈责骂和长辈体罚者(均P<0.001);学习成绩差的中学生,其三种行为报告率均比成绩好和一般者更高(均P<0.001)。其中家庭经济情况差者的被欺凌报告率高于家庭经济情况好和一般者(P<0.001);而是独生子女者欺凌-被欺凌报告率高于非独生子女者(P<0.05)。在欺凌/被欺凌类别中,男生的身体欺凌、被欺凌;言语欺凌、被欺凌;关系欺凌、被欺凌;网络欺凌、被欺凌报告率均高于女生(均P<0.05)。而初中生的言语欺凌和言语欺凌-被欺凌报告率高于高中生(均P<0.05)。男生无论是身体欺凌-被欺凌、言语欺凌-被欺凌还是网络欺凌-被欺凌报告率均高于女生(均P<0.05)。(2)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特征本研究显示,女生寻求支持、发泄情绪的得分高于男生(均P<0.001),而忍耐得分低于男生(P<0.001);除寻求支持外,高中生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初中生(均P<0.001);无论是城镇户籍学生还是独生子女中学生均比农村户籍中学生和非独生子女中学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均P<0.001);是独生子女的中学生忍耐得分高于不是独生子女的中学生(P=0.010)。(3)中学生校园欺凌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显示,无欺凌/被欺凌行为的中学生比有欺凌/被欺凌行为的中学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问题解决和合理解释(均P<0.001);报告有欺凌/被欺凌行为的中学生比无欺凌/被欺凌行为的中学生更倾向于采取消极应对的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均P<0.001)。中学生应对方式与校园欺凌/被欺凌关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采取寻求支持(OR=0.952,95%CI:0.932~0.972,P<0.001)能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采取问题解决(OR=0.976,95%CI:0.961~0.992,P=0.003)能减少被欺凌行为的发生,采取合理解释(OR=0.939,95%CI:0.909~0.971,P<0.001)能减少欺凌-被欺凌行为的发生;而采取发泄情绪(OR=1.108,95%CI:1.067~1.151,P<0.001)、幻想/否认(OR=1.061,95%CI:1.028~1.094,P<0.001)的应对方式均会增加欺凌、被欺凌、欺凌-被欺凌行为的发生。结论:(1)被调查中学生校园欺凌、被欺凌、欺凌-被欺凌行为具有不同的特征,校园欺凌/被欺凌报告率男生高于女生,初中生高于高中生;(2)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3)中学生应对方式与其性别、年龄/年级、户籍、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4)中学生校园欺凌、被欺凌、欺凌-被欺凌与应对方式之间相互存在较显著相关。积极应对是校园欺凌/被欺凌的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