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被”字句和日语“に受身文”——基于双向对比分析的习得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在汉语的二语习得中,还是在日语的二语习得中,被动句都是重点,也是难点。通过语料库研究得出,在汉语和日语的被动句系统中,汉语的“被"字句和日语的“に受身文”都是典型被动句,它们可以成为语言研究中的可对比项。   据五十岚昌行(1996)的调查统计,中国人学习日语偏误最多的是对汉语词汇的借用,其次是助词的误用,被动句方面的偏误率高居第三位。日本人学汉语被动句的偏误高频也已为对外汉语教学界人士所共识(如吴门吉、周小兵2006,李大忠1996,施家炜1998,王振来2005,高顺全2001等)。在日本学生的习得和中国学生的习得中,“被”字句和“に受身文”的输出频率并不高,但偏误发生率却不低,这与母语干扰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初级学习阶段,问题尤为突出。对于这一点,往往相应的教材也由于在编写上和学生内在大纲有偏差,而不能给予及时改正。我们认识到,在这一个语法项目上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可以使汉日语双方无论在学习上和还是在教学上,都收到在效果和速度上的较大益处。因此可以认为,这一研究课题是有价值的。   所以本文选取汉语“被”字句和日语“に受身文”,在进行为习得研究服务的双向对比分析之基础上,分析探讨了日本人在“被”字句学习中及中国人在“に受身文”学习中的难易顺序、对比性偏误、教学排序与教材编写等几个方面。   正文部分分为六章及结束语。   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研究对象、研究背景、研究价值以及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第二章评述了汉语“被”字句和日语“に受身文”的先行研究成果,为全文的分析和阐述明确了概念,理清了思路,划定了范围。   第三章对汉语“被”字句和日语“に受身文”进行了双向的对比分析。文中运用对比分析理论,采用基于对比中立项的双向对比方法,以充足的对比语料为基础,梳理了29种对比句式,并从受事、施事、谓语动词、语用意义等多种角度,一一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中发现了一些新的语言现象,挖掘出了一些新的汉日语对比特点,得出了基于实证数据的对比分析结论。   第四章运用习得理论中的等级原则,梳理出汉语“被”字句和日语“に受身文”的习得难易顺序,并通过利用双方面的中介语语料库,动态地验证了所得出的习得难易顺序。同时通过对习得难易顺序的汉日语对比,看到双方面的习得之间存在难度互逆的特点。   第五章对日本学生的“被”字句对比性偏误和中国学生的“に受身文”对比性偏误进行了双向分析。文中通过分析语料库中丰富的中介语偏误,从受事、施事、谓语动词等多种角度,对汉日语双方面母语负迁移的情形进行了——剖析,并对各类中介语偏误作出了基于汉日语对比事实的解释。   第六章基于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分析,以及对通用的各四种汉日语二语教材分别进行考察,发现现有教材中,汉语“被”字句和日语“に受身文”双方面被动句项目的选取和编排,都与双方面学习者在受母语干扰之下所表现的习得难易顺序不尽吻合,甚至与之相反,违背了由易到难的原则,并且在分阶段学习上没有安排循序渐进的项目,这反映了现有教材的编排内容缺乏完整性和连贯性。在此基础上,对双方面的教学排序,提出了改进意见。   最后结束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研究进展计划。  
其他文献
王小波的作品以其复杂的精神内涵带给我们一定的阐释难度,他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个特殊的存在。他的作品与新时期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的生活经历也
方孝孺是明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历来有关他的研究有欠全面。本文试就其生平,探讨他被朱棣诛杀的原因。又就其浙东的师友关系,探讨其学术思想、政治思想、文学观念和文学
学位
本论文以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宫廷演剧作为研究对象。论文总共包括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研究这一时期宫廷演剧的时间分布、剧目分类情况和宫廷舞台的形制、服装、化妆、切末以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