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萌发于西汉初期,发展成熟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隋唐,至宋元间逐渐衰落的龟兹舞蹈”为研究对象。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依据文献资料、龟兹石窟舞蹈壁画,以及笔者对新疆维吾尔族等各民族传统舞蹈所做的田野调查报告,运用舞蹈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研究方法,试图从纵向上探讨古龟兹舞蹈的来龙去脉,从横向上分析它的表演类型、形态特征及其影响,从而勾勒出古龟兹舞蹈的风貌,使人们对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古典民族艺术有一个综合的了解。此外,如果能在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排出具有现代审美意识而又不失民族风格特征的龟兹舞蹈,那将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分引言、四个章节和结语三部分。引言概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资料与方法,介绍了一些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第一章:从内部因素(龟兹独特的地理环境、繁荣的政治经济、复杂的人种民族)和外部条件(印度、希腊、中原文化的影响)两方面来分析龟兹乐舞的形成,从而得出结论:龟兹舞蹈是一个多元发生的乐舞文化。第二章:结合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龟兹石窟壁画、文献资料以及笔者对新疆维吾尔族等各民族传统舞蹈所做的田野调查,重点介绍了“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泼寒胡戏、狮子舞、道具舞”这些产生或流行于龟兹古国的舞蹈类型,并对他们各自的艺术特色做了分析。第三章:龟兹舞蹈的形态特征。首先分析出龟兹舞蹈在兴盛时期的形态特征有:1 三道弯的体态;2 多变的手势;3 丰富的眼神与表情;4 腾、旋的舞姿;5 独特的双人舞蹈及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6 多道具的运用。其次用文化人类学的有关观点分析了龟兹舞蹈的文化类型:从生态角度来看龟兹舞蹈属于绿洲文化类型;从文化复合来看龟兹舞蹈属于多元文化类型。最后还和著名的西凉乐舞作了比较得出结论:虽然它们的外部形态大体相似,但总体风格迥异:西凉乐舞娴雅端庄、属于汉文化圈乐舞;龟兹舞蹈热情奔放,属于西域文化圈乐舞。第四章:介绍龟兹舞蹈的影响。共分为两小节,第一节:传播性影响、表现在龟兹舞蹈传播的时间跨度之大、空间之广、方式之多三个方面。从而对中原、边疆、国外乐舞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第二节:传承性影响、表现在龟兹舞蹈是维吾尔族传统舞蹈的来源之一,维吾尔族舞蹈是对龟兹舞蹈的继承和发展这一方面;最后为结语部分:对本文的一些认识性成果作了总结与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