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是一种存在于海产品中的革兰氏阴性嗜盐性细菌,如虾、鱼、牡蛎和蛤蜊等,它广泛布于全球河口、海洋和沿海环境中。该菌于1976年在美国首次确认,是美国因食用海产品而致死病例的首要病因,每年有40多个报告的死亡病例。世界范围内许多沿海国家都报道了因创伤弧菌感染而导致急性肠胃炎、原发性败血症,或经伤口感染引起的蜂窝组织炎等,严重的需要截肢甚至死亡。浙江省是我国该类病例报道最早,发生最多的地区。创伤弧菌引起的感染事件多发生于气温较高的月份里,一般认为是因食用或处理污染了创伤弧菌的海产品而引起的。浙江沿海盛产各类海产品,且当地居民素有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的习惯,该机会致病菌对于患有肝炎、肝硬化、高血压、免疫抑制等免疫力低下或缺陷的人群具有潜在的公共健康威胁。本研究通过对市售海水产品中创伤弧菌的污染情况的监测,对创伤弧菌感染临床分离株的检测及其分子特征的分析,研究不同来源创伤弧菌的毒力特征及其分子遗传关系,解析浙江地区创伤弧菌的污染情况,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以及监测预警和分子溯源提供了数据。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舟山、杭州等市售海产品中创伤弧菌的污染情况监测,发现创伤弧菌的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在夏季海产品中创伤弧菌的阳性检出率和污染浓度是最高的,其中毛蚶、虾和牡蛎中的阳性率较高。分离的菌株存在遗传多样性,分离到了生物1型和生物2型的菌株。其基因型分布广泛,vcg C-16S rRNA B型是主要型别,提示具有致病潜力。药敏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多数抗生素均敏感,但对氨基糖苷类和头孢类部分抗生素显示出耐药性。(2)通过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监测开展创伤弧菌的筛查,检出3株胃肠道感染的创伤弧菌,均为生物1型和vcg C-16S rRNA B基因型,药敏结果显示均对妥布霉素具有耐药性。同时监测发现存在创伤弧菌与副溶血性弧菌共同感染的情况。(3)从伤口感染创伤弧菌的一病例中分离出一株新MLST型菌株,命名为ST136型,为生物1型和vcg C-16S rRNA B基因型,药敏结果显示其对头孢唑啉和头孢替坦中度耐性。(4)通过MLVA、MLST和PFGE等不同分子分型方法对不同来源的创伤弧菌开展了分子分型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各种分子分型方法间各有优劣。PFGE是分子分型的金标准,但创伤弧菌试验中存在DNA降解的情况。在Not Ⅰ酶切条件下Simpson分辨指数D值为1,在Sfi Ⅰ酶切条件下D值为0.998。同时结果表明PFGE优先采用Sfi Ⅰ酶切方法,Not Ⅰ作为备选酶切选项,同时结合分离菌株的相关流行病学信息,可作为研究创伤弧菌感染和传播途径有力工具。MLVA分子分型的D值为0.994,显示出良好的分型效果,可用于流行性病学的调查和溯源分析。MLST分型的D值为0.983,可用于创伤弧菌种群结构和遗传关系的研究。(5)通过对我国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福建等地区虾中分离和临床分离的61株创伤弧菌开展MLST分析,获得了46个新ST型,显示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也解析了其种群结构、系统发生和菌株间的遗传关系。综上所述,浙江省相关市售海水产品中创伤弧菌污染情况较严重,且毒力基因型菌株占到了多数。尽管直接导致的相关病例相对较少,但这不能排除因菌株间基因重组而产生新的强毒力菌株的可能,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预防创伤弧菌可能导致的感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