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稳定增长,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反贫困进程不断推进,无论是贫困人口的数量还是贫困发生率都在显著减少和降低。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地理环境、市场化程度以及资源分布等因素的交互影响,目前我国所面临的贫困问题正日趋复杂,近几年贫困减缓的速度也开始放慢。与此同时,自新中国金融体制诞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综合实力大大提升,无论是金融规模还是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都在不断扩大和提高,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也逐渐受到学术界及实务界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对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进行了研究。 本文首先在系统回顾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并分析了金融发展减缓贫困的作用机制。其次,本文从现实的角度阐述了我国金融发展和反贫困事业的历程和现状,并对现阶段金融减贫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在机理研究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1997-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对中国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的作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从经济发展角度进一步检验了金融发展减缓贫困的非线性门槛特征。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 研究发现,中国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会出现先恶化后改善的效应,这主要与金融市场的进入机制和穷人初始财富的限制有关,且该结论具有稳健性。其次,金融波动对贫困减缓是不利的,但其作用并不显著,这可能与现阶段我国金融发展仍兼具金融抑制的特征有关。此外,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模型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