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51-2010年逐月的HadISST海表温度资料、SODA次表层海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CRU高分辨率资料、中国国家气候中心160站月降水资料等,通过比较成熟期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的空间结构,将La Nina事件分为东太平洋(EP型)La Nina和中太平洋(CP型)La Nina。并讨论了两类La Nina的热带海气耦合特征及热带外大气响应在季节演变过程中的差异,从观测和模拟的角度揭示了两类La Nina在北大西洋—西欧地区和我国南方造成的不同气候异常影响及可能原因,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两类La Nina的海温异常呈现不同的分布型态,在强度、持续性、传播性上都存在显著差异。EP型海温异常中心发展年夏季出现于南美沿岸,随后西移,盛期SSTA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120°W附近,且太平洋地区没有明显的暖海温异常;CP型海温异常则出现在赤道中太平洋,发展过程中冷中心少动,稳定维持在160°W附近,强度较同期EPLa Nina更强,且海表温度距平的纬向、经向梯度大,太平洋地区的冷、暖海温异常自发展年秋季形成“马蹄形”分布结构,可维持到次年春季。(2)热带大气对两类不同分布型La Nina的响应显著不同:EP型对应赤道地区单圈异常的Walker环流,单圈结构在秋、冬季很显著,次年春季基本消失;CP型激发出双圈结构的Walker环流,干燥下沉中心西移到赤道中太平洋,西太平洋120°E以西和东太平洋90°W附近各有一支湿上升气流,CP型的垂直环流比EP型更旺盛,双圈结构出现早(发展年夏季)而结束晚(次年春季)。两类La Nina引起的降水差异主要体现在赤道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成熟期CP型在赤道中太平洋偏旱的强度和范围比EP型大,且略偏西。(3)两类La Nina在北大西洋—西欧地区的大气异常响应截然不同:冬季,EP (CP)型La Nina在对流层的低层和高层分别对应于负(正)位相的NAO遥响应,并伴随着副热带大西洋急流的显著减弱(增强),从大西洋运送暖湿空气较少(多),从而造成西欧地区冬季气温的异常偏低(偏暖),以及欧洲中高纬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减少(增多)。数值试验的结果揭示了热带中东太平洋、西太平洋、北大西洋不同区域SSTA的强迫效应,揭示了反位相NAO遥相关型的出现关键受热带太平洋冷海温异常的作用,不加以分类会混淆EP和CP La Nina的季节预测信号,鉴于海温异常在发展年秋季已显著,对冬季西欧的区域气候预测可以至少提前一个季度。(4) EPLa Nina和CP La Nina事件强盛期对应于我国南方明显不同的异常降水分布:秋季,EP La Nina年我国南方降水一致偏少;CP La Nina年西南(东南)降水少(多)呈现偶极型分布。冬季,EP和CP La Nina均造成我国南方偏旱异常,然而CP La Nina年在西南地区的偏旱异常更显著。整层水汽收支的净通量与实际La Nina期间地面降水距平合成场一致,异常降水受经向整层积分的水汽通量输送的影响较纬向更大。从低层水汽输送角度看,CP La Nina年由赤道太平洋冷海温异常偏西激发出更强的反气旋环流,结合异常辐合的水汽通量散度,向我国东南沿海输送大量水汽;冬季,由伴随热带中太平洋冷SSTA出现的暖池暖海温,激发出异常气旋性环流带来偏强东北风。CP La Nina年秋季热带洋面对流运动西移,我国东南沿海112°E-120°E经向呈旺盛上升运动;而垂直运动对两类La Nina年冬季南方地区的降水异常分布型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