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区位于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上的流花11-1油田,研究对象主要为流花11-1油田珠江组碳酸盐岩储集层。在阅读和总结大量相关文献集的基础上,结合镜下对流花油田储集层碳酸盐岩薄片的鉴定,综合利用多学科理论系统地研究了流花11-1油田的成岩特征和孔隙形成机制。阐明了储集层中的高孔段和低孔段形成的控制因素以及成岩对于岩石物性的影响。通过大量镜下薄片鉴定和岩心观察,采用邓哈姆的碳酸盐岩岩石学分类方案。实际应用中按颗粒/泥晶比分为:泥晶灰岩、粒泥灰岩、泥粒灰岩、颗粒灰岩;被生物粘连在一起的这些划分为:障积岩、粘结岩和格架岩;其中具有晶粒结构的划分为结晶岩。应用该命名方案对不同沉积相带中的岩石进行命名。为了方便对于储层单元的研究,应用了前人对其进行的单元划分方案(A-F),其中A、C、E为致密单元,B、D、F为高孔隙单元;并对各个单元的岩性和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结合前人对研究区沉积相的研究,划分出不同生物组合的沉积微相,主要分为两种生物礁微相(珊瑚礁微相,珊瑚红藻微相)和三种滩微相(有孔虫滩微相,珊瑚藻屑一有孔虫滩微相,生物碎屑滩微相)。在镜下大量薄片观察的基础之上,对流花11-1油田成岩作用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按其埋藏阶段分为近地表浅埋藏阶段和中深埋成阶段,并对其成岩特征进行了描述。重点讨论了对储层储集性能影响较大的几种成岩作用:溶解(溶蚀)作用、胶结作用、白垩状结构化作用、白云化作用。根据成岩作用的研究,列出了流花油田成岩事件的演化序列,划分出成岩时间的先后顺序。流花11-1油田孔隙分布明显受成岩作用影响,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发育大量孔隙段和致密段。结合薄片分析以及同位素数据讨论了早期大气水和后期酸性流体对于储层碳酸盐岩的改造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