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国家治理能力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中国当今与未来国家发展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国家“刚性治理”大展身手,也需要国家“柔性治理”并驾齐驱。从国家治理的终极目标而言,转变民众政治态度,建构国家认同依然是现代国家治理的追求,因为民众政治态度的转变与认同意味着民众对国家政权系统的政治支持和对国家共同体价值信仰体系的心理归属。由于民众政治态度转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仅凭借社会的力量是不够的,更需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治理能力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中国当今与未来国家发展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国家“刚性治理”大展身手,也需要国家“柔性治理”并驾齐驱。从国家治理的终极目标而言,转变民众政治态度,建构国家认同依然是现代国家治理的追求,因为民众政治态度的转变与认同意味着民众对国家政权系统的政治支持和对国家共同体价值信仰体系的心理归属。由于民众政治态度转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仅凭借社会的力量是不够的,更需要国家在宏观价值体系供给和政策推动以及官僚体系在观念制度上的落实和推广,因此,将民众政治态度的转变置于国家治理的视域内,运用制度观念的框架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
本文在梳理以往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周雪光提出的“观念制度”概念,从国家治理中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功能视角,将国家治理与民众政治态度转变放在观念制度的框架内分析,进而勾勒出国家治理的柔性架构。本文的研究发现:国家治理实质上是国家通过设计和供给一系列观念制度,借助官僚体系自上而下贯彻其意志,促使民众政治态度发生趋同性转变,建立国家认同的过程。观念制度是象征符号以及动员机制上建立和制度化了的一整套程序规则,在实际的政治运行中,以政治意识形态和公共政策呈现出来。观念制度的本质及其抽象性与不可见性决定了观念制度的运行必须实现表达与动员的融合。观念制度在表达与动员的过程中经历了功能化、持续化、效应化三个阶段,民众政治态度亦经历了从非理性、不稳定的政治态度到基于理性认知的、均衡的、稳固的认同型政治态度的转变,这一过程中民众对国家制度观念的认同不断增强,呈现一种由表及里的趋势,从行为、情感到认知的政治态度转变过程。
其他文献
该文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入手,分析了信用风险的成因和影响,研究介绍了部分现代西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量化度量主流模型,通过学习研究发达国家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及借鉴意义,从银行自身和外部经营环境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市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预付式会员卡已逐渐成为适应高效率经济生活的便捷支付手段之一。作为预付式消费的载体,预付式会员卡简化了交易双方支付的繁琐手续,降低了交易风险,提高了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效率。但不可忽视的是,在预付式消费中,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规范和相配套的监管体系来对交易双方的行为进行规制,更没有一份条款齐备的预付式消费合同约束交易双方的行为,经营者不能按照约定为
惩罚性赔偿是指给予受害人超出其实际损失范围的赔偿金额,其与传统填补性损害赔偿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目的并不在于补偿受害人所受损失,而是基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对加害人施以惩罚,以达到威慑目的,以抑制侵害行为的再次发生。惩罚性赔偿制度产生于英美法系国家,并已经开始被大陆法系国家所接受,且在部分领域得以适用。通说认为惩罚性赔偿具有惩罚、威慑、填补损害、激励的功能,其中,惩罚是手段,威慑才是目的。惩罚性赔偿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构的基座。但是随着国家政权不断进入乡村社会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嵌入机构,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形成重叠。传统乡村社会本身所遗存的治理组织,乡村治理组织的多元化带来了外溢效应。 本研究以探索乡村治理组织是如何过密化以及如何实现乡村治理组织整合为主要目的,拟以华南育村宗族大村为本研
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推动了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但与经济发展相悖的是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如资源型城市为了快速发展经济过度开采资源导致的地表塌陷、各种重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水土污染以及机动车骤增导致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等。导致环境污染的诱因具有多样性特征,既受群体环境意识影响,也受经济发展指标影响。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与企业都有着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等器物层面,更凸显在观念、思维、文化等软实力上,农村逐渐成为“落后”的代名词,乡村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如乡村文化断裂、空心化、边缘化趋势进一步加剧等。面对复杂的治理现状,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下,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地区兴起了一种“新乡贤”回报桑梓的现象。如何界定新乡贤这一治理主体?新乡贤如何有效参与到当前乡村治理当中并发挥积极作用?在此
建国后,城市与乡村的隔离以及工业化过程中对农业的索取导致了农村落后的局面和发展缓慢的状态。自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和乡村对立结构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城市和乡村处于半隔离的状态。“三农”问题成为党和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其重要性不断提升。党和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通过每年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农业发展、提升农民素质和改善农村环境的公共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的自身建设决定着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建是全部党建工作的基础和重心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单位制社会逐渐瓦解,社区取代单位成为国家新的治理单元,基层党建工作重心从单位转移到社区。城中村社区作为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轨的过渡型社区,既携带着农村社区的“
单位型社区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产物,其产生、发展、消亡都具有历时性的特点。本文以山西省中部的X单位型社区为个案,研究单位型社区的治理变迁。印刷厂从1968年筹建到21世纪初期,印刷厂为其职工和家属提供了全方位的福利保障,不论职工大小事情,工厂都是“有求必应”。自21世纪以来,工厂逐步减少福利供给,将大量社会事务推向社会,对职工诉求开始“推脱敷衍”,X社区开始承担起职工和家属的社会公共事务。本文所关注的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但在发展中各种社会矛盾也日趋尖锐,社会事件屡屡发生。伴随着众多社会事件的发生,社会情绪也往往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与趋向性,其中社会情绪的政治化就是重要的表现之一。这一现象一方面体现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基本状态,另一方面也间接延伸出中国政府所担负的责任。社会情绪作为主导社会事件发展和社会舆论走向的重要因素,其政治化常常将政府置于社会事件和社会舆论的中心,使公众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