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弹性VTIQ技术测得的剪切波速率SWV与乳腺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2.探讨超声造影特征及时间曲线分析参数与乳腺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3.探讨乳腺癌微钙化与预后因素及弹性剪切波速率SW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就诊的可疑乳腺癌患者(BI-RADS分类4a类及以上),并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94例(共97个病灶)。分别采用Simens Acuson S3000彩超声诊断仪、9L4高频线阵探头配置的VTIQ技术;TOSHIBA Aplio 400彩超诊断仪14L5高频线阵探头配置的造影和“萤火虫”技术,对患者乳腺病灶及腋窝淋巴结进行全面细致地检查,收集病灶大小、微钙化、剪切波速率SWV最大值(SWV max)、SWV平均值(SWV mean)、病灶与周边腺体组织的比值(SWVratio)、造影特征(增强程度、增强后边界、形态、内部均匀性、增强方向、灌注模式、增强后范围增大与否、灌注缺损、周边放射状及穿支血管)及时间曲线分析参数(PI、TP、MTT、Slope、AUC、AUC-WI、AUC-WO)。追踪患者活检或术后病理,获取临床病理预后因素资料(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将弹性参数SWV值、造影特征表现、造影时间曲线分析参数、微钙化分别与预后因子进行比较,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临床病理结果:145个患者的152例乳腺肿块中,良性肿块55例(36.2%),恶性肿块97例(63.8%)。恶性肿块中浸润性导管癌77例(79.4%),导管原位癌8例(8.2%),微小浸润癌7例(7.2%),浸润性乳头状癌1例(1.0%),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1.0%),大汗腺癌1例(1.0%),混合性化生性癌1例(1.0%),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1.0%)。97例乳腺癌病灶中出现微钙化的有68例(70.1%),无微钙化的有29例(29.9%)。97例乳腺癌病灶最大径8.8-120.0mm,中位值24.2mm。按大小分组,≤20mm组35例(36.1%),>20mm组62例(63.9%);按淋巴结转移情况分组,有转移组57例(58.8%),无转移组40例(41.2%)。按临床分期分组,0期8例(8.2%),Ⅰ期18例(18.6%),Ⅱ期45例(46.4%),Ⅲ期 24 例(24.7%),Ⅳ期 2 例(2.1%)。对77例浸润性导管癌进行组织学分级,Ⅰ级3例(3.9%),Ⅱ级49例(63.6%),Ⅲ级25例(32.5%)。2.SWV与预后因素的相关性:SWV mean、SWVmax与病灶大小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423、0.345,大病灶相对小病灶SWV更高;SWV mean、SWV ratio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存在相关性,有淋巴结转移时,病灶SWV更高;不同病理类型SWV max、SWV mean、SWV ratio三个参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性导管癌>微小浸润癌>导管原位癌;不同临床分期SWV max、SWV mean、SWV ratio三个参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Ⅲ期>Ⅱ期>Ⅰ期>0期;浸润性导管癌不同组织学级SWV max、SWV mean、SWV ratio三个参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Ⅲ级>Ⅰ级。3.乳腺癌超声造影特征表现:多表现为高增强、不均匀增强、有灌注缺损、增强后范围较二维增大、增强后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向心性增强多见,部分表现为弥散性增强;灌注模式以速升速降、速升缓降多见;周边多见放射状或穿支血管。4.造影特征与预后因素的相关性:造影呈不均匀增强包括周边环状增强及出现灌注缺损的表现多见于较大的病灶。周边有放射状或穿支血管多见于有淋巴结转移的病灶、浸润性导管癌及临床分期靠后的病灶。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以向心性增强表现为主。5.造影时间曲线分析参数与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平均渡越时间MTT与病灶大小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34;曲线下面积AUC和灌注曲线下面积AUC-WI两个参数在不同临床分期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性导管癌不同组织学分级达峰时间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Ⅱ级>Ⅲ级。6.微钙化与预后因素及弹性剪切波速率SWV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弹性VTIQ技术测得的剪切波速率SWV值与乳腺癌预后因素均有相关性,有助于无创性评估乳腺癌的预后。2.部分超声造影特征及时间曲线分析参数与预后因素有相关性,对无创性评估乳腺癌的预后有一定的价值,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3.乳腺癌微钙化与各预后因素及弹性剪切波速率相关性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