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反倾销数量趋于下降的情况下,中国仍面临严峻的反倾销形势,自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共有48个国家或地区对中国发起各类贸易救济调查案件超过1200起;截至到2016年底,中国已连续2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案件调查数最多的国家。随着中国对外出口的快速增加,国际上对华反倾销愈演愈烈,反倾销主体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发达国家转变为发展中国家,印度成为对华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国家,除此之外,阿根廷、巴西、土耳其对华反倾销比重也很大。伴随着中国越将深入的融入世界市场,国与国之间的摩擦也越加突出。除反倾销诉讼数之外,国际上对华反倾销肯定性裁决比例也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对中国产品征收的反倾销税率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对华反倾销充斥着歧视性和严酷性。本文以国际对华反倾销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度探究对华反倾销动因。文章首先基于反倾销理论对反倾销可能存在的动因进行梳理,内容包括倾销及反倾销基本概念、反倾销动因机制及贸易保护理论。反倾销作为一种贸易保护手段,具有隐蔽性和合法性,动因也极为复杂。本文也主要基于五个方面考察,包括微观、宏观、策略因素、国际政治因素及产品动因。为了更加直观展现国际对华反倾销的状况,文章在第三部分对中国1995-2015年间遭受的反倾销诉讼和措施从国别和行业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对华反倾销主体广泛,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远超过发达国家;第二,中国遭受反倾销数量大,三分之一的反倾销诉讼数发生在中国,国际对华反倾销具有明显的针对性;第三,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行业集中,前七类产品占到反倾销总数的86.41%。文章除了必要的理论研究,在第四部分使用了非线性面板进行相关计量分析。主要依托计数模型和二值选择模型,使用1995-2015年21个国家20类产品的三维面板数据,利用实证分析法揭示诸国对华反倾销可能存在的动因。研究结果显示:微观层面中国出口价格偏低是国际对华反倾销原罪,平均出口价格对反倾销措施的影响大于反倾销诉讼。从宏观经济层面考察,来自中国的大量进口冲击不仅未对反倾销诉讼和反倾销措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反倾销数量和可能性;各国对华反倾销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工业增长率滞后期下降会提高反倾销诉讼数和措施数,研究表明我国出口产品的金属、纺织和化工等类别产品易受到反倾销。此外,汇率下降将提高反倾销数量。策略层面上,俱乐部效应和报复效应是各国对华反倾销的最重要动因;俱乐部成员对华反倾销远大于非成员国,基于对中国的报复明显提高了对华反倾销数量。国际经济层面上,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遭受的反倾销数量具有明显的“入世效应”,而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将有效避免反倾销。最后,产品互补指数研究显示中国产品与世界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其会提高了各国对华反倾销数量和可能性,说明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越大,给进口国同类产品产生的压力越大,对反倾销有促进作用;通过对该指标与发展中国家交互项考察,结果仅在10%水平上显著,说明我国的出口产品相比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优势,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依赖性更大,随着中国不断转型升级,更多是与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角逐市场。文章实证方面采用非线性面板,其中基于计数模型采用负二项回归,因面板数据会出现重复观测,文章利用QIC准则进行逻辑筛选得出负二项回归结果;是否遭遇反倾销诉讼和反倾销措施则对应二值变量选择模型。数量采用21个国家21年跨国跨行业面板数据,年份长且覆盖的国家对华反倾销数占对华反倾销总数95%,使样本具有高度的可信度。动因视角全面,且产品互补指数对反倾销的影响在探究反倾销动因的文章中是首次提出的,以上均为文章的创新点。文章仍存在不足之处,因为涉及年纪早,某些发展中国家数据缺失,给回归造成一定偏差。采用的数据是各国对华反倾销的单向数据,未涉及中国对其他国家反倾销的数据双向数据,因此无法更好的观测中国是否遭受报复和是否具有反倾销俱乐部效应。由于篇幅问题,没有对反倾销进程进行详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