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是全球教育系统中的普遍问题。攻击对被攻击者和攻击实施者都会产生消极影响。攻击会影响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导致被攻击者抑郁、焦虑甚至自杀。也会影响被攻击者的学业成绩、人际交往,甚至被攻击者可能出现犯罪问题。与此同时,攻击者也容易出现学业问题、物质滥用、经济困难等问题。同时,青少年的攻击有可能在成年期演变为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造成经济损失。基于攻击的现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攻击领域。已有研究发现,敌意性动机是影响攻击的主要动机之一。敌意性动机界定为个体想要使用攻击来应对激惹(例如,报复激惹者、消除威胁、克服阻碍或保护自己),并发泄敌意、愤怒或恐惧等消极情绪的需要或倾向,包括认知和情绪两种成分。愤怒沉浸是指将一种无意识的、反复出现的对愤怒体验的思考,这种体验涉及报复幻想,伴随着愤怒。它由许多认知因素组成,包括愤怒记忆、报复思维、事后愤怒和对原因的理解。敌意归因偏向是指将模糊情境中他人的行为意图解释为是有意伤害自己的认知反应或倾向,也被称为敌意归因风格或意图的敌意归因。因为敌意归因偏向促使个体在记忆中唤醒敌意相关脚本,这涉及到反复回忆愤怒事件,而长期反复思考愤怒事件是愤怒沉浸的关键特质。与此同时,愤怒沉浸反复思考情境刺激引起并加强敌意归因偏向。愤怒沉浸和敌意归因偏向是敌意性动机的代表因素。二者共同形成敌意性动机并促进攻击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输送大批特定职业劳动者。近年来中职生数量激增,中职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性格冲动,不稳定,易采用攻击解决问题,青春期的攻击更容易演化为暴力行为,而社会对于中职生的污名化更加剧了这一现象。因此,本研究以中职生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中职生敌意性动机与攻击间的关系,并通过干预研究证明二者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中职生敌意性动机团体干预方案,为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减少中职生敌意性动机和攻击,预防中职生未来犯罪行为提供一定依据。研究1为了探究敌意性动机和攻击的关系,首先,研究1a通过选取重庆市一所中职学校1191名在校中职生为被试,其中58.9%为男性,41.1%为女性。选取模糊激惹情境意图归因评估工具、替代攻击性问卷、Buss-Perry攻击量表三个量表进行测量,分析中职生敌意性动机和攻击的现状与特点,并探究了中职生敌意性动机的典型代表因素负荷大小。研究1b选取重庆市及河北省两所中职学校511名在校中职生为被试,使用纵向调查的方法,进行了两次时间间隔6个月的问卷调查,最终有效参与者共442人(64.3%为女性,35.7%为男性),构建了敌意性动机和攻击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拟合良好。结果显示敌意性动机(T1)可以预测6个月后的攻击(T2),支持了敌意性动机可以纵向预测攻击的基本观点。研究2试图采用团体干预探索敌意性动机和攻击的关系。研究2a共有两个目的:第一是采用质性分析方法探究中职生愤怒沉浸的心理特点,编制愤怒沉浸编码表,为进一步团体干预做理论准备。第二是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收集中职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敌意归因偏向情境,为后续敌意归因偏向CBM认知偏向训练提供模糊情景材料,贴合中职生日常生活情景以保证实验效用。基于此,研究2b设计团体干预的综合方案,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探索团体干预对中职生敌意性动机的作用,验证敌意性动机与攻击的关系,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干预组愤怒沉浸、敌意归因偏向代表的敌意性动机和攻击显著下降。在团体干预结束1个月后,通过主题分析探究团体干预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效果。根据以上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敌意性动机是预测攻击的独特性动机,愤怒沉浸和敌意归因偏向是敌意性动机的典型代表,其中愤怒沉浸的负荷值大于敌意归因偏向。二者构成的敌意性动机可以预测攻击。(2)团体干预以愤怒沉浸为主要干预对象,敌意归因偏向训练为辅。采用行为替代等方法干预敌意性动机,揭示了愤怒沉浸预警信号、习惯性行为、认知重评等可供干预的靶点,为降低中职生敌意性动机和攻击提供了新的参考方案。也证明了可以降低中职生的敌意性动机,进而降低中职生的攻击。(3)主题分析得出了三个主要类别转变过程、影响因素、未来展望。先前经验、参与态度、干预时间、内容设置方面均影响着中职生参与团体干预的意愿;团体干预减少了敌意性动机频率、改变了愤怒沉浸和敌意归因偏向的认知,这也佐证了团体干预的效果;最后,中职生们提出团体干预的改进建议并描绘了理想的团体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