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疏离感指个体与自身、其他个体、社会和环境间的疏远、淡漠的关系,指个体与其他人和社会环境的联结状态的淡漠。存在疏离感的个体对自身缺乏关注,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孤独而不融入,忽略社会环境。本研究主要探讨中学生疏离感发展的一般特点,探讨中学生疏离感在性别、年级、是否单亲上是否存在差异,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及人格特征对疏离感的影响,对疏离感的中介效应。研究在前人关于疏离感研究的基础上,对杨东等人所编制的疏离感问卷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拟合度很好,解释效度较高。以青少年疏离感问卷、大五人格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为研究工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清江中学初一至高二475名学生进行施测,使用SPSS 22.0数据分析软件分析当前中学生的疏离感现状及其在性别、各年级变量上的差异,并分析人格特质、父母教养方式对疏离感的预测效果。并采用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进行了中介效应检验。研究结论如下:(1)疏离感的三个维度中,中学生的环境疏离感最高,人际疏离感最低。(2)研究中中学生的疏离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存在显著性年级差异。(3)中学生疏离感及各维度的发展在高一达到最高值。(4)疏离感与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都有显著相关性。大五人格中外倾性、严谨性可正向预测中学生疏离感,神经质可负向预测中学生疏离感。(5)父母教养方式在人格特征和疏离感上起部分中介效应。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人格特征和父母教养方式都与中学生疏离感呈显著相关,并可以预测疏离感,而且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很多因子对人格特征和总疏离感起部分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