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不但是唯一入选「世界百人」的日本人,更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与普鲁斯特、乔伊斯、托马斯·曼并称为20世纪四大代表作家。三岛由纪夫是中国最受争议的日本作家,他一方面向我们展示唯美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宣扬他的天皇论和军国主义思想。加之他在现实中激烈的自毁行为,都为其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他是一个在政治思想上谬误多端、在艺术上的成就又不容抹煞的复杂人物。 作为一位世界文坛的怪才,不论从怎样的角度来看,三岛文学都是奇异而耀眼的存在,是精品荟萃的现代文学中的奇观。作为一个思想异端的作家,他的文笔触及到了人类灵魂的深层,在他的生死观中融入了东方与西方对死亡的不同认识,他用传统的笔调“物哀”抒写现代人的心灵和他对死亡独特的认识。此外,他凸现个人自由立场化的写作,对美的孜孜不倦追求的个性化力量,以及作为日本文学史上提倡“死亡美学”的个案,都为读者树立了新的文学思想和审美的坐标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着三岛由纪夫的再评价问题,严肃学术著作层出不穷,而且唐月梅、叶渭渠、许金龙等一代学人也掀起了对其作品的研究探索,以及对三岛由纪夫现象的辨析争鸣。这股文学研究热在批判其反动政治态度的同时,也肯定了其作品在艺术创作上的可挖掘性。目前,三岛由纪夫研究,很大程度上已摆脱了政治纠缠,呈现出复杂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但是,将三岛由纪夫作为日本百年文学上的一个“点”来观察,通过对其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学性格、审美意识等的观照,通过对其艺术美的分析,剖析作者对于美与力的执著、对于善独特的理解,进而思考其生死观、美学观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却一直没有被学术界很好关注。 把三岛由纪夫作品作为独特精神个体,考察其内在精神和艺术品质上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变异,以及为日本文学史创建的意义深远的深度模式,从而进一步展示日本文学内部文学逻辑演变和内在审美倾向,无疑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