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人性观与现代人性观的梳理、比较和整合的研究方法,系统阐述了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特色:性善需要修养来保持和提高,性恶需要规范来节制和约束。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最终都是为个人、群体、社会的存在、稳定和发展而服务。文章又以扬弃的方式,对中国传统人性理论进行了全面审视,论证并指出:蒙昧性、迷信性、神性和阶级局限性,因为违背了客观事实,所以是值得批判的,应该抛弃;情感性、经验性、社会性和文化性是人性的合理组成部分,应该继承和保留;德性、节制性、和谐性以其在现实社会的广泛应用与作用,应该发扬光大。正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在不断否定自我、扬弃自我、实现自我的人性塑造过程中,丰富了人类的新的自我规定性,并向人类展示了扬弃后的前瞻性图景,这一图景正在实现对传统人性理论的时代性转化,构成传统人性理论与现代人性理论的接合点。现代人性理论籍此基础,对处于流变中的人的本质进行超越与创新。现代人性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其成果集中体现了以下几重本质属性:人的符号性即文化性、人的创造性即超越性、人的形而上性即理想性、人的主体性即自由性,这些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最后统一于人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社会实践中,是人的本质——社会性的肯定和确认,他们是从不同层面对人的社会性的深层印证。这些理论也充分论证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通过兼收并蓄,创新发展,成为我们现代人性塑造的主体内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是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从近代到现代的历史必然性的选择,是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直接产物。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以其鲜明而正确的目的性、具体而可行的操作性、全面而丰富的社会性,大大超越了旧有的人性观,是中国现代人性观塑造的主体和主流方向。本文的最终目的是沿着马克思主义人性塑造的主流方向,把握人性塑造的主体内容,使人类的精神更加丰富、充实、饱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也更加安宁、稳定、美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