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孔辨认过程是个体如何记录、储存进而提取面部信息的认知过程。当我们看到和我们不同种族的面孔时,会觉得外国人长的基本一样,很难辨认他们。相比于与本族面孔,对异族个体的面孔特征遗忘得更为迅速,其再认正确率随时间的延续下降得更快,这种现象称为“异族效应”。记住一个人的面孔是一项复杂的技能,是一项从婴儿到成人后需不断完善的能力。在成人之前,一般都接触了成千上百的本族面孔,在识别本民族面孔上已经到达了专家水平,而对异族面孔由于缺乏必要的“训练”经验,对某些异族面孔初次识别率却只在随机水平。一些实验表明,训练经验确实能有效提高对异族人脸的识别准确率,但是对本民族人脸识别率影响较小。最近一项fMRI研究表明,ORE水平随着对异族人脸的熟悉度增加而下降,例如人们的梭状回面孔区(Fusiform Face Area, FFA)是对人脸反应最大的区域,外国白人在亚洲居住的越久,其对亚洲人脸的FFA模式越与亚洲人辨认模式一致。这充分说明了经验对异族效应的影响(Golby, Gabrieli, Chiao, & Eberhardt,2001)。本研究旨在通过眼动技术来深入探讨这一现象,力图通过实验来考察练习是否能减少或者消除异族效应,探讨中国人对异族面孔和本族面孔进行加工的不同眼动模式。采用传统的新旧刺激辨认范式,通过四阶段的连续练习,让被试记忆异族人脸,并不断反馈给被试正确答案予以强化,用眼动仪眼记录兴趣区凝视时间百分比、眼跳次数、平均眼跳幅度等眼动指标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练习阶段对消除异族效应是有效的。不同练习阶段均有效减少或消除了异族效应。2.对不同种族的人脸提取信息具有文化差异,看本民族面孔主要集中在鼻子区域,看白人面孔主要集中在眼睛区域。3.对不同种族的辨认阶段的瞳孔大小有差异,看本民族脸的瞳孔变化较小,看白人脸的瞳孔变化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