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β-环糊精对痕量重金属的分离富集性能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c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查阅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对β-环糊精进行化学改性,分别合成了三乙烯四胺-β-环糊精交联树脂(TETA-β-CDP)和马来酰胺酸-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PM-β-CD),并将其作为吸附材料应用于痕量重金属离子的分离富集;通过固相萃取(SPE)与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联用分析技术,系统地研究了TETA-β-CDP和PM-β-CD对痕量镉、铅、银的分离富集过程,建立了一种高效分析检测痕量重金属的新方法;本论文总共有四个部分,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引言部分综述了分析检测痕量重金属元素的意义和进展;简要概括了重金属元素常用的检测方法和分离富集技术;重点介绍了β-环糊精的结构特性、改性方法及其作为吸附材料在分离富集方面的研究和应用。2.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三乙烯四胺为改性剂,β-环糊精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吸附材料三乙烯四胺-β-环糊精交联树脂(TETA-β-CDP),并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以此作为吸附剂,研究了该树脂对痕量镉的分离富集性能。其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31.4 mg/g,吸附在TETA-β-CDP树脂上的Cd2+可用0.5 mol/L HNO3洗脱,洗脱液中的Cd2+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测定。该方法的检出限为27.9 ng/ml(3σ,n=11),线性范围为0.05~2.50μg/m 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中痕量镉的测定,结果满意。3.在动态条件下以TETA-β-CDP树脂为固相吸附剂,采用FAAS为检测手段,研究了TETA-β-CDP树脂对痕量铅和镉的吸附性能,确定了分离富集的最佳实验条件,建立了一种同时分离富集痕量铅和镉的新方法。其动态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22.8 mg/g、31.3 mg/g,该方法对铅、镉的检出限分别为38.0 ng/m L、16.0ng/mL;将该方法应用于大米样品中痕量铅、镉的分离富集与测定,结果满意;加标回收率分别在97.5%~101.0%和95.0%~102.5%之间,具有良好的准确性。4.用自制的马来酰胺酸(MA)对β-环糊精进行改性,制备了一种不溶于水的马来酰胺酸-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PM-β-CD),并进行了BET、FT-IR表征。以PM-β-CD为固定相,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为检测手段,探讨了在动态条件下PM-β-CD材料对痕量Ag+的分离富集性能。该材料对Ag+的动态饱和吸附容量为12.8 mg/g,方法检出限为1.68 ng/m L(3δ,n=11);标准偏差(RSD)为2.3%。该方法被成功应用于环境水样中痕量Ag+的分离富集与测定,结果满意。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及大型蚤(Daphnia magna)为受试生物,考察了三种典型行业废水(制药废水、颜料废水和石化废水)及镉(Cd)和磺胺甲恶唑(SMX)
芥菜(Brassica juncea)是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是一类重要蔬菜作物。近年来研究表明芥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Cd污染土壤的植物。因此,研究芥菜抗Cd胁迫的机制对应用芥菜于Cd
废水中银是一种重要的贵金属,回收废水中的银不仅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且能有效降低环境污染。为此,迫切需求开发新型的废水中去除和回收银的工艺。本文针对这一需求,以研究
试验研究密炼机四棱切线转子、同步转子和ZZ2转子等不同转子类型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产门尼粘度相同或相近胶料时,四棱切线转子所用时间最短,同步转子所用时间较
湿地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物、补充地下水、调节气候、维持区域水平衡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类活动的加剧,直接导
采用QuEChERS结合液相色谱-质谱法,建立了人参中甲霜灵、霜霉威的残留检测方法。样品用乙睛提取,经氯化钠、无水硫酸镁盐析后,上清液加入Cw进行分散固相萃取净化。结果表明,
随着鼻内镜技术的熟练运用及微创外科理念的完善,鼻内镜手术不仅能治疗鼻部疾病,而且还能治疗眼科疾病,如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视神经减压术、眶减压术、眶尖肿瘤摘除术等[
目的构建并鉴定携带人p58.2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及稳定的包装细胞系.方法用PCR技术从pSPORT1-p58.2扩增出编码p58.2N端1~345个氨基酸的全长基因,定向克隆入逆转录病毒载
本论文以南华大学红湘校区作为研究对象,校内总悬浮颗粒物(TSP)和细颗粒物(PM2.5)的采样点设在南华大学一教学楼顶,分别于2014年冬季、2015年春、夏、秋季采集TSP、PM2.5样品,
发端于1857年的印度附属学院制度,大大促进了印度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随着附属学院的快速发展,附属学院的管理与自主发展的需求皆受到限制。于是,用自治学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