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篇以李希特“影像绘画”的“绘画性”为主题的论文。通过对瓦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艺术“气息”消失的观念的阐释,本文追溯了李希特对绘画与摄影关系思考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并在当代艺术发展的脉络中对其作品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李希特正是由此奠定了其作品绘画性的新基础。在现代视觉经验中,影像无疑是有着组织和控制作用的,而由此形成的艺术“气息”消失的状况,意味着必须从那种浪漫化的怀旧态度中摆脱出来,重新设想我们与世界的关系。而这也正是“影像”在李希特绘画中的意义所在:在绘画的描述功能已被摄影取代只剩下自省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对摄影经验的反思性表达,重新唤起我们对生活世界的真实感觉,在解放影像世界的同时解放我们自身,在批判影像的言说方式的同时也是在拓展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力。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最突出的特点,第一,是把作品的语言形式分析与社会历史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克服了以前艺术研究中常见的那种各趋一端、分道扬镳的局限;第二,是本文主要的研究资料都来自于本人的收集、整理、翻译、分析,绝不道听途说,对国内十分薄弱的李希特研究作出了自己的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