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作为治疗特定类型早期胃癌的前沿方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问世至今,已被许多指南和专家共识采用。以2014年发表的《早期胃癌ESD及EMR指南》为标准,本研究分析了内镜下治疗适应证内的早期胃癌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点,评估了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切除率、根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追加手术率等短期预后,分析了早期胃癌非治愈性切除的术前危险因素、以及治疗后诊断升级的危险因素,使得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诊治决策更有据可依。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9年4月期间,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内镜下治疗、术前评估符合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适应证、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为Vienna 4-5类的所有胃癌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及病史信息、病灶活检信息、内镜手术信息、内镜术后并发症信息进行回顾并分析。结果:共232名早期胃癌患者符合标准,总计236个早期胃癌病灶纳入研究之中。患者平均年龄为62.67±8.97岁;其中男性162人(69.8%),女性70人(30.2%);就患者各项临床特征而言,绝对适应证组及扩大适应证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中所有病灶均通过ESD术切除,病灶的中位直径为19.5(14)mm;绝对适应证组及扩大适应证组病灶的直径大小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病灶的浸润深度及分化情况也表现出显著不同(P<0.05)。18人(7.9%)存在术后出血表现,其中13人为术后72小时内出血;6人经内科治疗控制,11人行内镜下治疗止血,1人最终予手术止血。4人(1.8%)发生了穿孔并发症;1人为微穿孔、仅行内科观察,3人为明显穿孔、予术中钛夹夹闭。共有13人(5.8%)ESD术后接受了进一步外科治疗。在出血率及穿孔率方面,绝对适应证组及扩大适应证组患者表现类似(P>0.05),而两组患者的追加手术率存在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235个(99.6%)病灶为整块切除,其中包括222个(94.1%)完全切除病灶及13个(5.5%)R1切除病灶;1个(0.4%)病灶为分块切除。169个(82.4%)病灶为根治性切除,36个(17.6%)病灶为非治愈性切除。就完全、R1及分块切除率而言,绝对适应证组及扩大适应证组病灶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病灶的根治性切除率存在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BMI≥25kg/m~2(校正后OR=5.087,95%CI 1.738-14.894)、术前内镜提示贲门胃底病灶(校正后OR=11.865,95%CI 3.600-39.101)、活检病理提示未分化癌(校正后OR=78.705,95%CI 7.193-861.214)、术前内镜提示病灶溃疡阳性(校正后OR=3.629,95%CI1.020-12.909)为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病理测量病灶直径20-29mm之间(校正后OR=6.658,95%CI 2.040-21.724)、病理测量病灶直径≥30mm(校正后OR=18.059,95%CI 3.629-89.882)、病灶浸润超过黏膜层(校正后OR=62.243,95%CI 2.817-1375.455)为治疗后诊断升级的危险因素;术前内镜提示萎缩性胃炎(校正后OR=0.310,95%CI 0.103-0.928)或术前内镜提示病灶溃疡阳性(校正后OR=0.072,95%CI 0.008-0.686)为治疗后诊断升级的保护因素。结论:本中心所有适应证内的早期胃癌病灶均由ESD术切除。绝对适应证组及扩大适应证组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相似可比。较绝对适应证组病灶而言,扩大适应证组病灶直径更大、浸润更深、分化更差;但两组病灶的Paris分型、部位分布、溃疡情况、淋巴脉管浸润及切缘阳性情况相似。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治疗术后,仍以出血及穿孔为并发症主要表现;多数出血发生在内镜治疗后72小时内,内科保守治疗及内镜治疗止血成功率高;多数穿孔在内镜治疗术中即被发现并妥善处理。绝对适应证组及扩大适应证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仿,但扩大适应证组患者追加手术率明显更高。绝对适应证及扩大适应证组病灶内镜下治疗的完全切除率、R1切除率、分块切除率相仿,但扩大适应证组病灶非治愈性切除率明显更高。BMI≥25kg/m~2、术前内镜提示贲门胃底病灶或术前内镜提示病灶溃疡阳性、活检病理提示未分化癌的患者,如行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其非治愈性切除风险较一般患者升高。病理测量病灶直径≥20mm(尤其≥30mm)、病灶浸润超过黏膜层的患者,如行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其诊断升级风险远高于一般患者;术前内镜提示萎缩性胃炎或术前内镜提示病灶溃疡阳性的患者,如行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其诊断升级风险低于一般患者。